民国驴友真的骑驴旅游吗? 民国南京“旅游攻略”出版
交汇点讯 如今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行回来晒照片、写攻略也成为很多“驴友”的惯例。但你见过民国时期驴友写的旅游攻略吗?昨天,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金陵屐痕》举行新书发布,该书收录了54篇民国“驴友”在南京旅行后写的”攻略“,其中既有学者、记者撰写的旅游行纪,也有中学生写的游记作业。此外,书中收录的旅游老照片和画报也更直观地让人看到民国南京旅游的真实状况。
《金陵屐痕》分为“览胜篇”“行游篇”与“交通篇”三个部分。“览胜篇”主要按照“综述”“山”“水”之顺序,由点到面地展现金陵的名胜古迹;“行游篇”主要介绍了各种旅游线路,将南京及周边旅游景点融会成一个整体;“交通篇”则重点描述了民国时期南京地区水、陆、空的交通发展状况。
该书编者之一、南京市旅游学会会长邢定康告诉记者,清末民初,南京的现代旅游业出现萌芽,南京的首家旅行社就是民国中国旅行社的一个分支,该书54篇游记中有47篇都出自由中国旅行社创办的《旅行杂志》,并大量采用当时杂志上文章的原配图,还选用了多幅当时东南大学图画研究会导师周玲荪的写生画以及收藏家多年的珍藏,十分稀见,对于研究民国南京城市风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阅读《金陵屐痕》,会被民国“小清新”们的浪漫情怀所打动。他们认为在游玄武湖的时候,“能学得大自然的严肃与豪华,拘谨与奔放,雄伟与纤细”“能充实你的生命,丰富你感情的泉源”。他们喜爱雨花石,又担心雨花台的石子会被贪婪的游客搜寻光。他们遵循“春牛首、秋栖霞”的旅游原则,而鄙夷秦淮河上过分矫揉粉饰的所谓“摩登”。他们将北极阁称作“树里山”,对山上那“多叶的树、多花的树、嫩绿的树、浓绿的树,不计其数的树,各种各样的树”连成一片的壮观艳羡不已。相比高档饭店里的豪华筵席,他们更爱在薄暮下的夫子庙,坐在长凳上吃一碟油煎锅贴。他们觉得风韵淡雅甚至有些荒寒寥瑟的莫愁湖比“断桥残雪”之景更妙。他们亦曾在疏雨蒙蒙中,骑驴自中山陵往灵谷寺游谭墓;杏花如锦,远山近林中,他们当了一回最早也是最风雅的“驴友”,将小清新之风格发扬到了极致,足以让今天的小清新们汗颜。
除了对美的感受之外,他们在文章中也显示出忧国忧民的心与浓浓的爱国情怀。《京华烟云》一文中有一幕动人的记述。有人在民国二十六年撤离南京之时,带走了紫金山脚下的一撮泥土,之后在战乱中辗转,一直将这一包泥土随身带着。八年抗战结束后,他复原乘飞机回来,当飞到紫金山上空时,他将这一包珍藏多年的泥土自飞机窗口抛洒了下去,诗意地表达了一份浓浓的怀念之情。有的作者十分关心普通民众的生活,他们担心在这座朴素的古城变得越来越灿烂辉煌的同时,那些被拆了房子的小民能否被很好的安置。还有抗战胜利后,许多机构重新回南京的记载, “交通篇”《还都散记》中就有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天文研究所搬回南京的珍贵记叙。
邢定康说,《金陵屐痕》里的文章不仅仅是对南京风物景色的记述,更多地反映了金陵古城的人文情怀、城市性格,读来令人耳目一新,饶有趣味。比如一篇民国镇江中学学生写的《栖霞山游记》,全文用毛笔小楷工整写成,文后老师的毛笔批示读来也颇为亲切:”篇幅虽长,然处处有勾勒,有映带,不致令阅者生厌。能再结构谨严,则更进矣。“
《金陵屐痕》虽多是游山玩水的文章,但对那个时期风土人情以及交通情况的忠实记录,也成为一份珍贵的史料。如“交通篇”中的数篇文章都真实记录了民国时期水、陆、空交通的发展状况。例如民国时期公共汽车尚未普及,乘马车旅游十分流行,市内马车站也比比皆是。交汇点记者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