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头条):江苏描绘“强富美高”新蓝图
1983年,邓小平同志以苏州为例证,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30多年来,8000万江苏人民一直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而努力。如今,江苏以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第二和人均居各省第一的成绩,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小康社会建设的先行者和弄潮儿。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江苏下一步怎么走?怎么做?刚刚结束的省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新起点上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开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奋力先行,建设“高”“全”“新”小康社会
常州市朱林镇黄金村地偏人穷。村两委带领大家白手起家,修水泥路,办有机稻米合作社,把省级贫困村建设成集体收入450万元、人均收入2.2万元的国家级生态村、文明村,成了真正的“黄金”村。
黄金村的巨变是江苏小康路上不懈求索、奋力前行的缩影。
早在2003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2013年又在原来4大类18项25个指标基础上,增加民主法治大类,指标增为36项。生态环境指标由3个调整为7个,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调升近3倍至4.6万元和2万元。在实践中,江苏对小康的认识渐趋全面、完善,由发展而民生,从单一的经济向社会进步,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的背后,民生、生态、共享等份量更重了。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江苏省委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新江苏定位引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新目标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经济更高质量”为例,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这也是江苏省级层面首次将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排在财政收入之前。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要义是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江苏下一步的走法是,不匆匆忙忙赶进度,不过于看重数字,而是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聚力创新,再造转型升级主引擎
萌萌的导览机器人、数字化车间、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去年12月上旬在南京举行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众多江苏企业带着各自“绝技”,与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同台竞技。
江苏提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和2010年相比,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倍、全社会研发投入翻了一番,但缺乏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江苏各级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发展到了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新阶段,必须把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5年达6万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江苏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创新驱动功不可没。
聚力创新关键在“聚”,聚集平台、政策、人才等要素。南京高新区出台鼓励创新的20条政策,已拥有6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类创新载体近百万平方米。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雷创立的远景能源,研发和技术人员达8成,年销售超170亿元、人均过千万元。
科技创新不是单兵突进。江苏不满足于政策的“微刺激”,还致力将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培育长效作用的“深刺激”。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正在成为江苏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聚焦富民,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连日来,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老党员邱永信的家具厂里,工人忙着生产,客服不停接单,“人歇机器不停”。去年“双十一”,老邱的网店卖了100多万元的货,全年销售达2000万元。
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直接体现。在江苏,创业正成为群众致富的最大潜力所在。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新注册市场主体90多万,累计达到665万户,全省每12人就有一个小老板。
贫困线从4000元提升到6000元,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新建、改扩建约1000所幼儿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政府补贴提高到60元;建成城镇社区15分钟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服务圈,让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未来几年,从托高底线到破解看病、上学、养老等焦点问题,江苏的“富民红包”越来越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日,一场声势浩大的“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在江苏大地打响。全省将用2-3年时间,以“减煤、减化”为重点,通过治太湖、治垃圾、治黑臭等举措切实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尽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也是我们今后五年要打赢的主攻仗。
新华社记者王存理、凌军辉、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