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找到一位烈士亲人,我都很欣慰”

06.04.2015  15:28

  新华报业网讯 “今天行程紧,部队来人,我们将去扫墓、寻根。”清明节清晨6点,滨海县天场镇民政会计、54岁的徐振理就忙开了。

  4日,沈阳军区65535部队派连指导员张爱辉一行从东北赶来,将拍摄一部徐振理的纪录片,作为传承铁军精神的教材。该部队前身是创建于天场镇的新四军3师8旅24团。

  会计只管账,徐振理却研究起红色文化。工作32年,为发掘家乡抗日军民的英雄事迹,他跑遍大半个中国,印证众多抗日将士与盐阜老区的深厚情缘。他先后为45位烈士寻访亲人、36位烈士修墓立碑。

  在大量寻访考证中,徐振理发现,很多天场烈士们抗战故事竟湮灭于历史:“我有责任做些事,慰藉抗战英灵!

  徐振理的抽屉里,躺着一份《潘其龙烈士证》。“全国统一换发的,已通知烈士家人来取了。”1983年,全国第一次换证时,潘其龙的烈士身份还未得到确认。70多年前,潘吉冈村民兵中队长潘其龙被伪军抓捕,打断肋骨,家人赎回后牺牲。徐振理走访当年一起被捕的亲历者,多方证实潘其龙“受酷刑而未出卖同志”。那年,他为9名有争议的天场籍英雄收集材料,确认烈士身份。

  徐振理潜心挖掘抗战史,偏僻的天场镇吸引着全国各地寻亲寻根人。

  “73年来,我们一直苦寻父亲的牺牲地。因为老徐帮忙,才了却心愿。”这个清明节,73岁的戴克庄心里多了一丝安慰。

  戴克庄的父亲戴秉义早年为阜宁县东北行署八滩区署的财经区员,多次发动民众为抗日捐资献物,交粮送草。1940年冬,戴秉义等13位区署干部被土匪顾豹岑绑架,均未屈服,最后被匪徒刺死投入射阳县大喇叭入海口。烈士牺牲后,其子一直在寻找父亲的殉难地。徐振理经过缜密调查,终于寻到确切的地方。2013年12月7日,在射阳县大喇叭入海口,戴克庄面朝黄海,泪奔长跪,喊出了73年来的第一声“爸爸”。

  “每每找到一位烈士的亲人、家乡、战友、部队或墓地,我的心里就很欣慰。”徐振理说。本报记者卞小燕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