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街道居民以各自方式表达孝心和祝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月10日,母亲节如期而至,这一天,您为妈妈做了点什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送花、送黄金饰品、买衣服外,一些自己升级做了父母的市民“礼物”很淳朴,就是在家里亲自下厨给妈妈做一顿好吃的。街道也有不少居民认为,母亲节,不管什么礼物,都抵不过陪在妈妈身边。
羊巷社区:
更重要的是陪着妈妈过
“都说养儿才知报母恩,今年我自己有孩子了,终于体会到母亲把我和弟弟养大的不易,所以我今年给老妈买了条金项链。”家住羊巷社区的26岁居民小陈今年年初升级做了妈妈,如今孩子刚刚4个多月,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她每天围着孩子忙碌,深深地感受到了为人母的不易。
同样已升级了一辈的小伙子袁奇则在母亲节当天亲自下厨,让妈妈和妻子好好休息一天。“孩子会吃饭后,老婆和我工作忙,妈妈又心疼小孙子,家里的厨房就由妈妈一个人掌勺了,天天忙忙碌碌,过节嘛就让妈妈和妻子休息一下,尝尝我的手艺。”
而更多的人则感慨,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而为了求学工作漂泊在外,留父母亲在故乡,每逢节日想起父母孤单在家就特别过意不去,送什么礼物是其次,争取母亲节陪着母亲过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回家的就打打电话,聊聊生活和工作,妈妈也会觉得开心。”
虹兴社区90后居民:
教妈妈玩微博微信
送护肤品或鲜花、衣服、首饰,请爸妈去旅游,带妈妈下馆子,给妈妈买个ipad或智能手机,再下个她爱玩的扑克牌或麻将游戏……母亲节的礼物各式各样,虽然排在前三的依然是母亲节礼物的主流,不过随着网络深入生活,一些时尚的青年送妈妈的礼物也出现了新趋势。教妈妈上微博微信,用支付宝付水电费……忙于工作,不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们,趁着节日送妈妈一个智能手机,还教妈妈追上潮流。
“我妈妈去年退休在家,平时除了跳跳广场舞没什么事。我母亲节给妈妈买了个手机,帮妈妈关注了可以交流厨艺的下厨房,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人,让她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外面世界不脱轨。”家住虹兴社区的居民小高发现自从学会发图后,她妈妈的微信朋友圈里基本每日一更新,有时感慨下天气,有时则是晒自己做的菜,看着妈妈的更新,小高说自己在异乡打拼都感觉很温暖。
布市里社区:
孩子们为母亲做手链
“妈妈,手链送给你。”10日下午,在文峰大世界商场一楼举行的“感恩母亲 情意手串”亲子活动现场,8岁的卢凯文小朋友将亲手串起的手链戴到母亲李红飞手上。
这场亲子活动由靖城街道妇联、靖城街道布市里社区联合学大教育培训机构举办,文峰大世界商场提供活动所需的串珠等材料。布市里社区20多对母女或母子参加活动,年龄最小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大多数孩子刚上小学。活动开始前,卢凯文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签到墙上写下了对妈妈的祝福。刚上小学的卢凯文不会写“爱”,在签到墙上,他工工整整地写道“妈妈,我ai你。”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在制作手链时,卢凯文很有耐心地将一颗颗珠子串到线上,母亲李红飞则在一旁照顾着小儿子。看着卢凯文认真地串手链,李红飞很开心,她说:“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在场的孩子们陆续串好手链后,将手链作为母亲节礼物,戴到各自母亲的手上,现场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布市里社区居委会主任王馨说,很多中国人不善于表达对母亲的情意。组织这场亲子活动,就是为了引导社区的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对母亲说出爱。
双港路社区:
为妈妈们点个赞
早在母亲节前,双港路居委就专门订购了鲜花,准备给社区里的妈妈们过个有意义的节日。
节日当天,居委工作人员首先来到袁秀英老人家中,作为靖江唯一健在的抗日女英雄,袁秀英在社区备受尊重。袁奶奶不但爱国走在前头,护家也是游刃有余。多年来她和儿媳妇关系一直很和睦,是邻里之间的榜样。不久前被评为“家庭好妈妈”的卢静也是社区居民交相称赞的好妈妈,当乖巧的女儿把鲜花递到卢静手里,一句“妈妈我爱你”感动了在场所有人。随后,居委会工作人员又随机走访了几户社区居民,将鲜花送到每一位母亲的手里,传递子女们对妈妈节日的问候。
链接》》》
说说母亲节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
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是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
渔婆社区有对9旬恩爱老夫妻
在渔婆社区渔婆新村一区内住着这样一对老人。奶奶今年90岁,爷爷今年92岁,他们每天互相搀扶互相依偎,坚持早睡早起,散步锻炼。有时绕辖区散步,有时到我们办公楼门口玩玩体育器材,老两口显得是那么的和谐温馨,小心翼翼,也过得“有滋有味”。
昨天笔者第一次来到爷爷奶奶家中,他们告诉笔者,白天就他们两人在家,奶奶烧粥,喂给爷爷吃。看得出,爷爷的精气神明显不如奶奶,爷爷走路颤颤巍巍需要人搀扶,说话、思想逻辑不清晰,喝水吃饭需要奶奶喂着,洗漱穿衣也都是奶奶打理。虽说奶奶也已90岁,但是身体还是相当硬朗,思想有条理,走路也特有朝气,只是两人年纪大听力下降了,需要大声交谈。
在聊天中笔者得知,原来爷爷当过兵,是一位退伍军人,奶奶没有正式的单位,不过年轻时也在公社做过一段时间,所以现在两人的生活和医疗费都是爷爷的退休金。他们说子女很孝顺,每月都给生活费,但他们不但不用还帮子女存着。儿子心疼老两口要给他们请保姆,白天没人在家时好照看着,可是老两口执意不要,他们觉得自己还忙得动,就没必要乱花钱了。家中安装的是电子门,方便老人开启;座椅下垫上了防滑垫;家里四周凡是有尖角处的地方都包上了厚厚的海绵,生怕老人一不注意撞到了;老人所有的衣物上都缝着联系方式防止他们走丢或者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子女等等。子女们对老人就像对小孩子一样的呵护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