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秀“绝活” 身残艺高,他们都有美丽的梦
新华日报9月15日讯 没有听力,小裁缝自学油画两个月,作品远销澳门;曾被嘲笑长得丑,得“怪病”也能捏泥人自力更生;永远长不大,他却盼做紫砂壶大师……昨日,第五届江苏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南京开赛,残疾人选手们不仅身残艺高,他们笑对生活的精神也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聋哑小裁缝变身“油画家”
一进南京国展中心,就有一位摄影师跟着记者拍照。“你是大会摄影?”摄影师摇摇头,打着手语将记者领进书画展区。在一幅油画《秋景》前,摄影师停住脚步,拿起记者的纸笔写道:“这是我画的。”
通过笔谈得知,这位“找上门”来的受访者叫吕庆军,聋哑人,来自海安。因为残疾,他做过裁缝,打过零工。今年,当地残联创办了文化产业园,他报名参加了油画培训。没想到,短短两个月的学习,吕庆军就向世人展示了令人惊奇的绘画天才。在9月7日的“内地与澳门残疾人艺术展”上,他的一幅作品被澳门观众以2000元的价格订购。
“奋斗才有好结果!”吕庆军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匆匆走进考场,今天他是来参加摄影比赛的,这是他的又一项技能。曾经的小裁缝,希望靠绘画、摄影,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很丑,可捏的泥人很美”
琳琅满目的展台中,31岁的光光和他的小泥人抢尽风头,各路摄影记者抓拍不停。
光光,本名朱浩君,之所以取名“光光”,是因为幼时生病被误诊,导致内分泌失调,没有头发,没有汗毛,连牙齿也只剩两颗,便有了这个绰号。
可是,在扬州东关街,面容怪陋的光光却深得游客欢心,法宝就是栩栩如生的橡皮泥人儿。不过,别看这小小的一坨泥人儿,光光花的功夫可说是“铁杵成针”。
“之前没有网络,就模仿电视里的卡通造型,慢慢有了经验,后来又在网上下载相关的作品,效仿,十几年的时间摸索,做出了700多个泥人作品。”小黄人儿,机器猫……一个小泥人儿能卖20元。旺季时,光光每天靠它们赚上两三百。因为自食其力,曾被人嘲笑过的光光觉得腰杆子特别直,说话也提着几分气儿。“以前我感觉很自卑,现在都无所谓了,我很丑,可我捏的泥人很美。”
最“小”的紫砂壶技师
屁股下垫个泡沫板,刚好够得着桌子,但双脚只能悬空——在技能展示区,一位做紫砂壶的“小”选手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看上去他只有七八岁,手上的活儿却很麻利。只见他一会儿把一个方型泥块敲打成圆锥体,一会儿又拿小棒槌把它敲成饼状,每一步都很娴熟。这位萌萌的“小”选手名叫曹秋新,其实今年已经23岁了,因为矮小症,长到1.27米就停止发育了,体重也只有29公斤。
“我学做紫砂壶4个月,还有1年才能出师呢。”曹秋新说,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没能找到工作,就来到了宜兴爱德培训学校学习紫砂壶,每天要经过8小时的严格训练。“学完紫砂壶技艺后,学校会帮我们联系卖家,开设工作室,我希望凭借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以后有能力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智障娃梦想卖早点养家
在所有的残疾类型中,智力和精神障碍残疾人是最难就业的。在大赛现场开设的创业就业展示区内,有这样一群孩子,用苦学来的技艺端出一份份美味,感动观众。
“秦淮小吃状元蛋、糖芋苗,欢迎品尝!”戴着厨师帽、17岁的李佳琦大声叫卖着。昨天天不亮就起床了,她要和同学们一起做几道秦淮小吃,带到大赛现场售卖。
“开张啦,我开张啦!”刚刚卖出两个状元蛋的朱雅各憨憨地笑了,他说将来想做卖早点的师傅,好养家。
他们是南京市秦淮特校智力障碍班的孩子,生活自理、自食其力是这些家庭最大的渴盼。三年前,学校开设了中西面点和秦淮小吃培训班,招收学生训练。校长张慧说,第一批毕业生已在金陵饭店、中山大厦等餐饮企业实习,实习期一个月有1800元收入。“这对他们家庭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张慧还呼吁,能有更多企业接纳这些孩子,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本报记者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