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健儿让更多残疾人看到生活希望——专访中国代表团团长张海迪
张海迪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顾涓摄
2016年里约残奥会即将于18日结束,中国代表团发挥出色,暂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中国残奥代表团团长张海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奖牌浸透了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光的真挚感情,凝聚了他们的汗水和全社会对他们的大爱,也给予中国8500万残疾人力量,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本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有307名运动员,参加17个大项、328个小项的比赛,是我国参加在境外举行的残奥会中,参赛运动员人数、参赛项目最多,代表团规模最大的一次。
张海迪说,这次获奖面比过去拓宽很多,特别是轮椅竞速、轮椅击剑等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项目获得了进步,皮划艇等新兴项目创下历史,打破了单一项目优势的局面,参加各项目的重残运动员人数也大幅增加。
张海迪说,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夺得如此多金牌,其实非常不容易,需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努力。
中国五人制盲人足球队在小组赛先后击败西班牙、墨西哥,在淘汰赛面对巴西和阿根廷时也不落下风。张海迪说:“盲人足球队员把眼睛全部蒙起来,用耳朵来听,能够有勇气到赛场上,就是勇士。”
中国男子盲人足球队- 杨磊摄
当然,正如张海迪所说:“残奥会只是灿烂的瞬间,而残疾人一生都会伴随残疾的痛苦。我们怎么样对他们赛后更加关心爱护,在各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关心和照顾?”
中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两亿多家庭人口。“残奥会上拿奖牌的残疾人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有许多困难,残奥运动员让残疾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告诉他们:我能!我一定能!今天我不能,那么我经过了训练,经过了刻苦的锻炼,我一定能!”张海迪说。
获得亚军的中国女子盲人门球队——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她还说,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向来把身体康复放在优先地位,参与体育对残疾人今后的生活有太大帮助。“我们要给予残疾人锻炼的条件,期望更多残疾人通过锻炼能够坐起来,站起来,解放他们自己,也解放他们的家庭。”
张海迪表示,中国代表团之所以可以在残奥赛场收获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为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体育工作提供的坚实保障,离不开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也离不开残疾人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和科学训练。
据张海迪介绍,各界都在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残疾人参与康复体育、健身体育、竞技体育需求。目前,县级发现、市级选送、省级培养、国家提高的四级联动的残疾人培养体系已建立,不断为我国参加残疾人国际赛事输送人才。而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工作也全面铺开,残疾人体育的基层性和广泛性不断提高,使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此外,在为里约残奥会长达11个月的封闭集训和参赛过程中,每一位教练员、工作人员都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残奥代表团外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残疾人体育工作者,在幕后以运动员为核心做好各项工作,他们是代表团背后的无名英雄。
“科学的体育训练也很重要,不仅集中在北京,还有16个省市建立起残疾人训练中心。如此好的体育设施和条件,我们夺得那么好的成绩就不奇怪了。”张海迪说。
75 岁的中国轮椅击剑队教练庄杏娣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教练奶奶”——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谈及里约残奥会的办赛组织和巴西人对于残疾人的关怀,张海迪也感慨万千,她说:“在里约的十多天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座美丽城市充满活力,人民热情友好。我们也感受到巴西民众对体育发自肺腑的热爱。赛场内观众众多,单日观众达到17万,各个赛场欢声雷动,巴西观众为各国(地区)残疾人运动员加油助威。在女子坐排的小组赛上,巴西观众为包括中国队在内的每一支队伍打出好球而喝彩;在乒乓球赛场,巴西观众挥舞中国国旗,高喊‘中国加油’,使乒乓赛场宛如中国队主场。这种支持超越了种族和国界,是心灵的互通,体现出人间大爱,体现出残疾人体育特有的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
虽然中国队在夏季残奥会上成绩优异,但在冬季残奥会上还在为实现奖牌零的突破而努力。随着北京和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张海迪表示,我国的残疾人冬季项目起步晚、基础薄弱,为了促进冬季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实施“冬季残奥项目振兴计划”,大力加强冬季项目布局,通过举办培训班、训练营、举行赛事等方式,动员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冬季残奥项目。
“最重要的问题是组建队伍,需要培养冬季项目的运动员、教练、技术官员和裁判。但我们不能拔苗助长,需要按照康复规律和训练规律来。”张海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