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义"慷慨赴死,雨花英烈的"人生绝唱":最小只有16岁

03.06.2016  12:43

   追寻先烈足迹弘扬雨花精神

  他们很多人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当中不乏留洋博士,个人前程无忧,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才16岁。

  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格力量与真理力量结合,在雨花英烈们短暂的一生中,支撑他们矢志不渝、舍生取义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雨花台烈士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雨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烛照千秋、砥砺人心,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营养。

   奉献青春和生命,为“主义”慷慨赴死

  人生最大的考验,莫过于生与死的抉择。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雨花英烈们慷慨激昂,留下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人生绝唱”——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曾任中央委员、被誉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牺牲时年仅36岁的恽代英的“绝命诗”。

  “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是属于我们的!”临就义前的两天,邓中夏给党组织留下了最后一封信。

  “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许包野牺牲前,以无比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预言新中国的诞生。

  雨花英烈们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牺牲烈士中年龄最小的袁咨桐只有16岁。他的大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只要他愿意写自首悔过书,并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就可以被释放,可袁咨桐即使双腿被撬断、双臂被吊脱臼,也毫不动摇,直至被敌人卑鄙地改大年龄处以极刑。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南京一批批中小学生冒雨来到雨花台,在庄严的纪念碑前、巍峨的雨花群雕下凭吊英烈,他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度过自己的节日。

   信仰的力量,历久而弥坚

  必胜的信念、坚定的信仰,是雨花英烈投身革命的精神支柱。朱杏南烈士出身于江阴的一个大户人家,家有良田500亩。北伐进军江浙时,他积极响应革命,加入了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朱杏南在苏南从事农民运动,在担任吴江县委书记期间,变卖土地筹措革命经费。为了营救被捕的同志,他还动员妻子卖金银首饰,不理解的母亲骂他是“败家子”。

  留洋海外回国投身革命的,大有人在。施滉烈士,1916年考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4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未来在他面前铺开了“锦绣前程”,他却在美国加入共产党,回国参加革命。1932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33年7月在北平被捕,施滉牺牲于雨花台。

  长眠雨花台的烈士,很多是像朱杏南、施滉这样,来自殷实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却走上了荆棘密布的革命道路。“雨花英烈在中共党史长卷中是极其悲壮英勇的一章。”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说,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英雄们抛下了个人的种种功利,不惜付出生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他们生命是短暂的,但精神永放光芒。

  “崇高信念是共产党人前行的灯塔和坚强的脊梁。”省委党史工办副主任赵一新说,坚定改造社会、改变人民命运的理想信念,雨花英烈们用青春和生命祭奠了党和民族的宏伟事业。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雨花英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再到新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形成了丰富连贯的精神谱系。中央文献室副主任陈晋认为,信念坚定、勇于奋斗、甘于奉献是我党精神谱系的基本内核,雨花英烈精神与井冈山、长征精神一样,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信仰力量

  “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是雨花英烈精神最突出、最集中的价值取向。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说,雨花英烈用鲜血和青春构筑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巅峰,我们应当铭记他们的崇高之志、壮烈之心,使其成为我们的精神滋养,激励每一个人报效祖国。

  今年清明节,南京市话剧团话剧《雨花台》在北京大学拉开了国内高校百场巡演的序幕。该剧大量采用历史人物原话,将不同时期牺牲在南京的恽代英、冷少农、施滉等烈士,编织在一个拼死保护潜伏队友、并送出情报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集中表现了革命烈士忠诚、为民的风骨与情怀。“雨花英烈那种坚决捍卫信仰的力量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院博士田欣观演后感慨地说。

  “烈士的人格太伟大了!我们在谢幕走向观众时,演员都在流泪,观众全都站起来了,掌声经久不息。”冷少云扮演者张树平说。话剧《雨花台》在北大、清华演出4场后,应师生要求又加演2场,接下来还将在人大、北师大、复旦、武大等全国高校演出40余场,计划两年内在全国高校演出100场!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雨花信仰力量,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文艺演出《雨花颂·信仰》围绕“生与死”“家与国”“利与义”和先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已在南京演出19场,2万多名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演员胡军首演后表示:“那种感动、那份震撼,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很震撼、很感动,崇高信仰的力量应该世代传承”,是观众的普遍心声。

  而另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穿越”大半个世纪,在雨花英烈和南京2000多名大中学生和青年职工间举行。南京开展“给革命烈士回信”征文活动,当代青少年重温烈士亲笔写下的书信,再写下一封封滚烫的回信:

  “尊敬的史砚芬烈士,人为信仰而活,亦为信仰而死,于是人不畏死,爱与忠诚永存。

  “先哲赵良璋烈士,蹈死不悔,视死如归,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相信党,相信中国,相信未来!

  ……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宁说:“读了这些回信,我一次次受到震撼和感染,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我们深感自豪!

编辑: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