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在被希腊债务危机撕裂?

24.07.2015  12:51

  欧洲金融稳定机制首笔71.6亿美元贷款本周到账,标志着欧盟对希腊的第三轮救助正式展开。在欧盟内部,对希腊实行新一轮救助是个艰难的决定。德国主张强硬、法国主张妥协,希腊问题让德法这个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走向分化。

  始于2010年的希腊债务危机已让欧洲不堪其扰,救助希腊的问题在欧盟内部争吵了5年。这期间,欧盟对希腊实行了两轮共计2000多亿欧元的救助,但这非但没能带来复苏,相反希腊经济又萎缩了25%,债务也增长了50%。此背景下,“希腊还能否继续留在欧元区”成为欧洲领导人争论的焦点。

  

  这次,德国明确主张对希腊采取强硬措施。在7月中旬的欧盟首脑会议前,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甚至对希腊下达最后通牒:“要么放弃对财政紧缩方案的抗拒态度,要么就退出欧元区至少5年。”而欧盟阵营另一边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则力挺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呼吁“停止羞辱希腊”,实行第三轮援助。

  德国是希腊最主要的国际债权人之一,经历过两轮失败的救助行动,给病入膏肓的希腊继续提供资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国十分不受欢迎。因此,德国坚决要求希腊实行严厉改革,总理默克尔反复强调:财政紧缩是应对欧债危机唯一正确之道,除此之外别无良方。

  对于希腊的债权国来说,它们的选民显然无法接受他们的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无休止地救助另一国,更何况这个国家又不肯接受财政紧缩的救助条件。这就不难理解,德国为何在这次希腊救助协议谈判中比以往更为强硬。

  在本轮希腊救助谈判中,德国还要求希腊将价值500亿欧元的资产交付一家信托基金,由其出售资产并偿付债务。否则希腊就将脱离欧元区,以调整其债务结构。德国方面提出的一系列严厉改革要求,显示出其在进一步救助希腊问题上的不情愿,也让希腊与国际债权人之间的争端难以调和。

  僵局之下,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出手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希腊6月底公投否决国际债权人的援助方案之后,仍然主张恢复与希腊谈判。奥朗德还派遣专业团队与希腊新财长察卡洛托斯讨论新援助计划。据奥朗德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忙着希腊问题,尽一切努力要让希腊留在欧元区。

  7月13日,当欧元区领导人就希腊债务问题达成协议时,法国的努力获得多数欧盟成员国认可,而默克尔的铁腕做法则遭到批评。有人说,德国在希腊问题上的表现,是其首次“削弱欧洲团结”的举动;更有媒体指出,默克尔的强硬表现是以欧洲分裂为代价,来显示德国在欧盟的地位。然而,默克尔一味强势的做法却成就了灵活善变的奥朗德,让他成了欧洲的“新强人”。

  

  事实上,这并非德国第一次与欧盟其他成员闹出分歧。在乌克兰问题上,德国始终以欧盟领导者的身份与俄罗斯谈判,却只得在欧盟讨论对俄扩大制裁的问题上做出极不情愿的妥协。制裁“逆火”烧身,让与俄罗斯经贸联系密切的德国遭受严重经济损失。德国之所以做出牺牲,只是为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维护欧盟团结。

  抛开政治因素,从经济角度看,德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渐行渐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呈分化趋势。回顾欧元区经济的复苏之路不难发现,最早走出危机的是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和高端产业优势明显的英国;而缺乏优势产业,社会福利又与经济状况不相匹配的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只得深陷债务泥潭。

  这样的差异,决定了欧盟各国在救助希腊问题上立场的不一致。同样面临债务问题的成员国,自然希望欧盟大家庭的救助成为惯例,而把目光更多放在继续提升竞争力的国家则不这么想。

  欧盟作为一个货币统一的经济空间,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有限的资金必然流动向德国、英国这些投资回报更高的国家;而缺乏核心竞争力、劳动力成本高的希腊等国,则很难吸引外国投资,只能依靠外部融资度日。长此以往,“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希腊难逃债台高筑、资不抵债的后果。

  同时,作为一个成员国财政独立的一体化组织,欧盟各国有权根据国内情况制订相应的财政政策。在欧盟看来,解决希腊债务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求其实施财政紧缩政策,但不愿过苦日子的希腊选民把激进左翼联盟党选上台,就是要推出齐普拉斯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领导人与欧盟抗衡。

   希腊债务危机的肥皂剧将欧盟深层次的问题暴露无遗:欧盟统一货币和独立财政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经济的失衡,造成了集体决策的难度,也引发德国和法国谁来领导欧洲的议论。

  “到底是要眼前的高福利,还是要未来的竞争力?”希腊债务问题的解决途径关系到欧盟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但在欧盟着手化解制度矛盾、强化财政纪律之前,这个问题在欧盟内部恐怕还会争论下去。同样地,在欧盟解决自身问题之前,就不得不面对新一轮希腊债务危机周期到来的现实。 (文/刘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