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大棚瓜预计要亏三四千元 西瓜亟需产销创新

11.06.2015  10:49
一亩大棚瓜预计要亏三四千元 西瓜亟需产销创新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新华报业网讯 进入6月,本是西瓜热销之时。然而,记者连日来在溧水、东台等西瓜产地采访发现,往年车水马龙、应接不暇的西瓜热销场面并不多见,不少种植大户和瓜农都在埋怨瓜不好卖、没钱赚。今年的西瓜市场到底是咋了?

  在南京市溧水区东屏镇一块连片大棚前,面对已到采摘期,却依然躺在大棚里的一只只成熟西瓜,来自福建厦门的包地老板陈晓荣一脸愁容。“今年亏定了。”陈老板告诉记者,今年西瓜产量跟去年差不多,但销量锐减,按往年一个礼盒装四只西瓜、每盒50元计算,现在积压了不下五六千套、价值二三十万元的西瓜。“西瓜的销售期只有一个月时间,如果采摘下来三五天卖不掉,瓜就废了。

  “批发价只有七八毛钱一斤,这样的低迷行情,我种了3年西瓜,没有碰到过!”如东县如泰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俊告诉记者,往年同期西瓜批发价每斤不低于1.2元。

  东台市是我省最大的西瓜生产基地,今年全市西瓜种植面积26万多亩,且全部为大棚设施栽培。“效益不行啊!”说起今年的西瓜行情,家住东台市三仓镇的瓜农吴义生一声叹息。他包地种了近200亩大棚西瓜,当下田头拿价只有六七毛钱,是往年一半价,“肯定亏了。

  种大棚西瓜的瓜农大呼没钱赚,是近年来少见的。业内人士表示,一亩大棚西瓜需投资8000元,实际产量只有五六千斤,按目前批发价0.60—0.80元/斤计算,预计每亩要亏三四千元。

  据省农委统计,我省近年来西瓜种植面积略有增长,今年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35万亩,比去年扩大了3%,其中大棚设施占60%以上。“从当前情况看,全省西瓜总体长势可以,但销售比去年同期却是有所下降。”省农委园艺处负责人分析说,一是受厄尔尼诺气候影响,雨水比去年同期偏多,造成西瓜单产和品质下降;二是气温不高,西瓜的市场需求受到影响;三是广西、贵州等外地西瓜进入我省市场,因其成本低、价格便宜,对本地西瓜冲击不小。

  东台市西瓜产销协会会长薛瑞祥介绍说,今年东台西瓜销售有忧也有喜。从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上市的西瓜,只要品质好,每斤能卖到3—4元。“最近市场回落,跟雨水多、气温低也有关系。”薛瑞祥说,气温低,影响西瓜的甜度和品质;另一方面,吃瓜消暑的人也少了,跌破瓜农的市场预期。

  “市场疲软虽有天气因素,但也进一步暴露了西瓜生产和营销模式上的软肋。”面对当下叫苦不迭的西瓜市场,盐城市政协委员、东台市华诺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鹏坦言,以他20年的从业经历和对西瓜市场的观察,缺乏种植规划,导致西瓜生产无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瓜农也要从自身找原因,急功近利,图省事,盲目追求产量,往往造成西瓜品质下降,影响销售。

  “维护市场信誉比眼前利益更重要。”薛瑞祥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一定要坚持把品质好的西瓜卖到市场上去,对达不到品质要求的坚决不能上市,否则会砸牌子、毁声誉。

  提高品质、扩大销售,现有西瓜产销模式亟需创新。目前,单打独斗的一家一户式生产和销售,在我省各地仍很普遍,制约了西瓜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东台市近年来通过探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及采用嫁接换根、人工授粉等新型实用技术,不仅破解了西瓜同茬同土的种植困局,还有力提升了西瓜的品质,形成了独特的品牌竞争优势。目前,东台建立了100多家西瓜专业合作社,覆盖了全市80%的瓜农,通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扩大了西瓜销售版图,外销比重达到90%。东台的探索,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降低风险,共同发展,将为农产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东台华诺瓜果专业合作社从销售的每斤西瓜中抽出0.10元作为合作风险基金,一年可积累40万元,倘若合作社成员西瓜大棚遇到自然灾害受损,或遇到绝收,合作社则从中拿出钱减少瓜农的损失。“平时存点零钱,到危急时能够发挥救助作用。”合作社负责人如是表示。此外,日本农会通过为农民提供信息和生产标准、技术指导,农民按需按标准生产合格农产品,农会负责市场销售,农会从中提取11%作为服务和管理费用,剩下89%全部归农民所有。这种产销模式,摒弃了一家一户、自产自销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对当下的中国农产品产销也不无启示。

  其实,西瓜产业亦可借鉴蚕桑产业中普遍推行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或骨干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提升瓜农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不过,现实中要真正发挥好合作社带动农民共同发展的纽带作用,尚须花大力气。在记者采访的西瓜种植大户中,均有自己的合作社,但大多数徒有虚名,实际上还是单干户、“空挂户”,在产销衔接上并未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在营销方式上,如何做好“互联网+”的大文章,也值得探索。

  记者 丁亚鹏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