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长治检心得 | 徐承业:依托“小课堂”建设助推队伍专业化
今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紧紧围绕省市院部署要求,找准制约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推进“小课堂”建设,先后开设“小课堂”38期,21名干警被评为省市级专门人才、专业能手、业务标兵,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检察院”。
个性定制,课程内容点小面广。改变动辄面向全员、统一配置的大而全课程模式,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员实际需求个性化定制课程,确保细而不碎、由点及面。2017年,全院共制定各类课程16大类42小项,工作开展中实时补充完善课程16小项,内容涵盖了新形势下检察人员能力需求各方面。淮安区检察院《亲历式审查办案模式下提前介入侦查》《从几件案件谈检察官法律逻辑和司法实践》两项课程被淮安市检察院推选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多维拓展,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小课堂”小而精、短平快的特点,快速、精准、有效解决干警能力提高需求问题。一方面,实行课堂教学与分组讨论、实境感受、学习交流、竞赛评比相结合,深度拓展课堂阵地;另一方面,实行按计划授课与按实时需求学习相结合。如刑检部门针对案管部门通报的文书评查问题,即刻组织部门内员额检察官学习文书制作要领和优秀法律文书。
互教互学,听授双方共同提升。开展“寻找身边的老师”活动,不单纯依赖外聘专家教授,对贴近实务、实战的课程,优先从本院寻找具备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同志担任授课老师,既督促授课人员加强工作总结、提升锻炼表达能力,拉近了“师生”距离,确保授课效果。今年以来,淮安区检察院开设的38期“小课堂”,除前沿理论、专业技能等课程外聘专业教师3人,其余授课人员均出自本院且涵盖了从聘用人员到书记员、员额检察官、科室负责人、党组成员、检察长等各个层次。每节课程结束后,由听课人对授课情况进行评议,对分歧意见,现场进行表决。
体系化推进,课堂效果有力深化。对专项课题采取“多对一”的课堂模式,即通过多个“小课堂”集中解决某一类问题。如为提升检察委员会议事议案效率效果,淮安区检察院先后组织了检委会委员、业务骨干讲述如何汇报案件、全院干警参加检委会(扩大)研究案件、法院民庭庭长来院专题培训、检察长结合典型案件亲述司法改革背景下检察官办案理念等一系列综合课堂。为打造优秀公诉人队伍,相继开设了检委会委员听庭评议、“每月之星”讲评案件、抗辩技巧培训、“看谁有理”辩论等课程,连续两届全市优秀公诉人抗辩赛中,淮安区检察院分获团体第三和第一的优异成绩。
各部门参与,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对“小课堂”不强制形式,更强调效果,通过明确任务、强化保障、考核激励等手段推动逐步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自主开展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由政工部门牵头开展小课堂11期,各部门自行组织开展“小课堂”学习各类课题27期。每半年,政工部门牵头对部门“小课堂”建设情况开展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分配、先进科室评选、优秀公务员申报等重要参考。上半年,淮安区检察院为指导办理“民间非法标会系列案件”的两名干警向区委申报“个人三等功”,表彰在“小课堂”建设中贡献突出的1名干警为先进个人。
(徐承业 作者系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