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完善两法衔接机制联合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24.11.2015  15:18

  【原标题:家族式隐蔽生产增加查处难度 检察机关盯上不法食品小作坊】

  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近几年检察机关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情况看,多数犯罪嫌疑人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选择较为隐蔽的方式生产、销售伪劣食品。

  小作坊隐蔽分散,行政机关查处十分困难。盘点食品违法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的少之又少。一边存在执法不严、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的问题,一边却被回报丰厚、成本低廉的利益吸引,结果导致一些不法商贩不思收敛、铤而走险。

  长期身处打击食品药品犯罪一线的福建省宁德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处长钟明对此深有体会,“不法商贩常把‘大不了罚钱’挂在嘴边,只有刑事处罚才能戳到其痛处,可惜大量案件因查处不及时、取证不到位等原因,无法追究刑事责任,使得这些人更加有恃无恐。

  今年以来,宁德市检察机关主动出击,把对食品药品领域犯罪的监督触角延伸到现场查处阶段。通过研判,他们敏锐察觉到,农贸市场上使用沥青、工业松香等原料去除禽畜毛的不法行为已成公开的秘密。钟明带领同事与公安干警“乔装打扮”,骑着摩托车一个市场一个市场暗访,目睹了地下黑作坊使用工业松香等辅料去除鸡鸭毛的全过程。

  “大铁锅里漂着黑乎乎散发恶臭的鸡鸭毛和各种杂质,小工们熟练地把刚宰杀的鸡鸭放进锅里搅动,然后给鸡鸭涂满黑色胶质物,用力一撕,一只只‘光鲜靓丽’的鸡鸭就出锅了。”钟明说,找到了源头,自然就找到了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的切口。

  7月9日凌晨3时许,多部门共同“亮剑”,现场一举查获非法使用工业松香去除鸡鸭毛黑作坊11个,检察机关从中监督立案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件11件15人,目前已有4件7人被作出有罪判决。

  监督工作向来不易。食品药品领域的立案监督线索,就是这样靠基层检察人员主动出击,大海捞针一般“”出来的。

  为了获取宝贵的线索,检察人员主动走访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一页一页地查阅行政执法案件台账。湖北省检察院侦查监督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确实摸查到了一批线索,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截至10月,湖北省检察机关共查阅行政执法案件4140件,发现涉嫌食品药品犯罪线索53件,均建议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

  最高检侦查监督厅立案监督处的检察官告诉记者,为了使监督工作更加有效,最高检侦查监督厅与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安部对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领域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达成了共识。各地检察机关按照中央关于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要求,快步推进以平台应用为特点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按现在发展趋势,信息共享平台将很快成为发现立案监督线索最便捷最高效的载体。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共有9个省的打击侵权假冒领域信息共享平台已由检察机关牵头建成。湖北、福建、宁夏、云南、四川、上海、广东、甘肃等地还建成了覆盖更多行政执法机关的大信息平台。四川省检察院运用集中部署模式,统建全省三级信息共享平台。福建省目前已有1717家单位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录入行政执法案件信息33759条,拓宽了立案监督渠道。

  各地在获取案件线索方面,除加大主动出击的力度外,还把接受举报、紧盯网络等作为长期坚持的抓手。四川省检察院、广东省检察院安排专人负责从新闻报道中捕捉监督线索。多位侦查监督检察官向记者表示,所在检察机关高度重视从群众举报和网民爆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如今,检察机关精心设计的宣传活动,不仅调动公众举报热情,同时也向群众传播专业知识。宁德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编制发放《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法律法规及案例解析》手册,使群众更加了解专项监督活动。湖北省检察机关今年以来共开展专项宣传29次,接待群众咨询221人次,发放资料3500余份,收集涉嫌食品药品犯罪案件线索221条。

  检察机关所有的努力,目标只有一个:对食品药品领域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情况做到信息准、底数明,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升公众对检察机关开展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凝聚社会合力,让那些铤而走险者尽早止步停手。

   相关链接:  

  完善两法衔接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无缝对接。进一步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明确信息共享范围、录入时限,建立责任追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