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苏州园区检察官王栋:司改让更多人想去一线办案

09.08.2017  09:52

  很多人认识我,是因为我的微信公众号“CU检说法”。试水新媒体小有成果,有人说我是“网红”,但我自己从来不这么看,我只是一个在一线踏实办案、用新媒体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普通检察官。

  2016年8月15日,是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后,江苏检察机关首次统一入额考试开考的日子。我身边不少助检员十分忐忑,“难度很大,入不了额该怎么办?”“自己资历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入额。

  面对改革,起初大家忧心忡忡,我总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当晚11点多,我忙完手头的工作,打开公众号“CU检说法”,写下一篇文章《别郁闷了,让我来安慰受伤的你》。对那些可能无法在第一批入额而感到失望的基层助检员,我在文中安慰他们:我们今天办理的每一个案件、我们敲击出来的每一份文书、我们背诵的每一个法条,都是一种努力,也都是一种付出。对于一些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困惑,我也分享了观点:认真理性地看待各项改革举措,就是要减轻办案者的压力,真正让在一线办案的人更有成就感、职业荣誉感。

  文章发出时是第二天零点,但短短1小时内就涌进200多条留言,目前累计阅读量超过两万。我希望带给身边的年轻人正能量,让更多人树立起对司法体制改革的信心。

  “CU检说法”是我在2015年3月5日注册的,两年多的时间,推送了460余篇原创文章,吸引了超过10万粉丝,两度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十佳自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热点事件和网络上不同的声音,我希望告诉大家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司法体制改革是如何改变普通民众生活的。

  在刚工作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怪现象:很多年轻人都以“不办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倒不是他们不想办案、不愿办案,而是在这一轮司改之前,对于检察官、法官来说,按照行政职级一级级晋升是唯一的发展途径,而一旦做了领导,很多时候也就不再具体办案了,很多精力都花在了行政工作上。因为精力有限,领导们对于案件也往往只是听取汇报、进行指导,而不会去亲自办理。

  这种现象从这一轮的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落实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启动的那一刻开始悄然发生改变。

  根据改革,原本“一锅炖”的检察院工作人员分为员额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以及司法行政人员。其中,检察官走专业化道路,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办案上。年轻人通过踏实办案,也能够获得晋级的机会,拥有了更广阔的上升空间。而司法行政人员则通过行政职级去晋升。这样的改革,也打破了“领导不亲自办案”的传统,所有入额的检察官、有经验的办案精英,都到了办案一线。

  作为改革后的员额检察官,我们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因为检察官助理不能单独办案,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前不久我在办公室门口看到同事推着一个堆满100多本卷宗的小推车往前走,我刚要开口“幸灾乐祸”一番,结果一看是推向我的办公室。在捕诉合一的工作机制下,我现在1年大约要办理将近200个案件。在统一案件管理系统上,即将到期的案件会亮黄灯,超期的案件是亮红灯。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努力消灭小黄灯。

  经常有人问我,这一轮的司法体制改革对于检察官而言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我觉得,除了工资待遇上的变化,更多的变化是权力和责任上的。以前办案的时候实行三级负责制,除了办案检察官之外,还需要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分别签字,而改革以后强化了员额检察官的责任,是否需要逮捕、起诉等权力清单里的所有事项,都由员额检察官个人来决定并终身负责。

  在我身边也有很多因为刚工作不久、资历不够而暂时没有遴选入额的检察官助理,他们大多都认真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协助员额检察官办案。也有人曾经半开玩笑地问这些年轻人:你们没有入额,工资待遇没有人家好,为啥还这么拼命?他们的回答都很坚定:如果不努力提升和积累,下一次遴选的时候,拿什么证明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呢?

  人物感言

  司改让我们在变与不变间继续前行:变的是名称、是岗位、是智慧司法的手段;不变的是初心、是职责、是对法治中国的追求。

  (讲述人: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王 栋)

我亲历的司改│秦朝勇:应当行使而不行使,就是失职
  秦朝勇,1980年7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检察院
我亲历的司改│齐献利:“开足马力”抓办案
齐献利:乘风破浪会有时   去年10月,检察院
"回归 放权 担责 公信"无锡检察紧盯四关键词做好改革必答题
  “无锡检察机关总体上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情况是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