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岛”丰收了——看生祠镇利珠村如何打赢脱贫翻身仗

14.06.2019  13:00

图为利珠村的党员们正在采摘客户预定的桃子。盛义摄

6月,生祠镇利珠村“桃花岛”里的大棚油桃又熟了,比市面上正常上市的桃子提前整整一个月。这些桃子是村民们的“宝贝疙瘩”,每天吸引30多辆私家车、运输车到村里抢购,到了双休日,从上海、常州、无锡等地慕名而来的采摘客,将通村大道挤得熙熙攘攘。

这个以革命烈士浦丽珠命名的村,曾是我市的贫困村,为何如今有了这般生动模样,连日来记者走进“桃花岛”探访。

有风险的事,党员先“吃螃蟹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富”“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示范基地引领,创业先锋带领”……“桃花岛”是利珠村的党员示范种植基地之一,这里的温室大棚上,一条条党建宣传标语引人注目,成为特色田园乡村的靓丽风景。

充分利用桃园大棚支架门头及墙面,书写上村民喜闻乐见的标语口号,不仅可以装点美化农村环境,还能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利珠村党员陈达兴深有感触。

过去,利珠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村里一无主导产业,二无特色种植,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村容村貌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面对破败的现实,利珠村党总支书记冷红明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反复调研,发现种植桃树可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因为桃树具有结果早、丰产早、收益快等优点,而且栽培管理相对容易,对土壤气候的适应性强。于是,村“两委”班子明确了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的基本方向。

当时有村民对桃树的种植技术、桃子的销售很有疑虑,这种情况下就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冷红明说,2014年,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承包了一片土地种桃子,因这片地三面环水,所以取名为“桃花岛”。

头年果苗栽种时,周围的村民持怀疑态度的居多:外来果树苗能适应我们这里的气候吗?冷红明专门聘请专家对桃园管理进行指导,农技员长期在桃园里为果树“把脉”。到了第二年,树苗长势良好,此时,他们又聘请了市农业部门的果树专家来现场授课。第三年,“桃花岛”的桃树开始挂果,成熟后的桃子果型美观、汁多味甜,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丰收后,冷红明趁热打铁,带领其他党员和村民代表一次次走进“桃花岛”产业基地。现场看、现场学,调动了群众种桃的积极性,村民们纷纷要求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种植农业的呼声此起彼伏。

用真实事例,说服群众参与

发展高效农业,建大棚必不可少。这需要把一家一户分散的不成块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再流转、统一建棚。

为鼓励土地规模、有序流转,村里出台优惠措施,对同意流转的农户每亩给予1000元的土地租金,想建温室的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对于个别既不同意流转又不想建设温室的村民,冷红明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我们决不搞‘一刀切’,用真实的事例让村民了解大棚种植,让他们实实在在看到大棚产业的经济价值。”冷红明就是用这样的“钉钉子”精神,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

面对发展资金紧缺的困难,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筹资100多万元,垫付首批土地流转金。此外,村党总支牵头建立党员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和帮助12名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农业示范项目,先后尝试了20多个项目,最终成功培植出枫茂科技、精品果园、花卉苗木、畜禽养殖、无公害蔬菜等7大示范产业基地。

丰收的成果,全村一起分享

多年苦心经营,利珠村终于迎来了丰收季节。昔日以小麦、水稻传统种植农业为主的利珠村,现在土地流转率已达99%,仅“桃花岛”里就有油桃、黄桃、冬桃、红心猕猴桃等1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年产量达数万公斤。从5月上旬开始一直到8月下旬,都是种桃户丰收的季节。

利珠村驶上脱贫的“快车道”,目前村里已有73户农户和25户建卡贫困户参与高效设施农业项目,15户贫困家庭成功脱贫。高效农业还带动周边400多名农民就业,人均务工年收入达2.3万元,通过土地流转费、劳务工资、入股分红等收入,村民的“钱袋子”真正鼓了起来。

更让利珠村干群自豪的是,2018年5月,利珠村成功举办首届“生祠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盟研讨会暨七彩利珠采摘文化节”,使旅游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率先见效,“利珠效应”持续凸显。

经过这么多年,我觉得种桃这条路是走对了。”冷红明说。下一步,村里计划将桃子放上网络销售,推向全国各地,同时,继续优化果树品质,逐步扩大规模,把种植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走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