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县域样本江苏睢宁:以制度创新确保农民受益
■ 王海平 江苏睢宁报道
十九大后,睢宁成为了江苏省第一个出台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的县域。
而早在2014年-2015年,睢宁就结合县域的实际发展,提出了“强镇强村”的规划。近几年来,在破解三农、扶贫等问题上的诸多实践做法颇具创新性。
2017年,睢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9.9亿元,实体经济等重点业态税收占比提升约9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明显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调研了多个乡镇后发现,从产业结构调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就业人口、人均储蓄等领域和指标上,睢宁已初步具备了与其他县域在同一平台竞争发展的基础。
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从县域治理的角度出发,怎样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近日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虽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7年接近40亿元,但对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农业大县来说,要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获取更多的资源,资金是重中之重。
十八大之后,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出台了土地异地置换指标的优惠政策,由省级政府在辖区内对土地指标进行配置。但对江苏而言,省定帮扶标准的经济薄弱县(江苏省定贫困县标准高于国家)无法套用这一政策。
睢宁县委办(研究室)、财政局、国土局以及涉农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受访时表示,在部委和省市领导调研时,地方上积极争取,“每过一段时间,就主动向部委上报调研报告”。
到2017年上半年,中央对国家贫困县的帮扶政策支持上“开了口子”,核准江苏的省定经济薄弱县可以参照执行。通过在省内的交易,睢宁获得了宝贵的资金资源,并按照规定用在了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除了“向上争”之外,贾兴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睢宁要更好实施乡村振兴,就必须最大限度赋予乡镇级别更多的财权和事权,必须向下“放”。
在“强镇强村”的规划中,睢宁调整了县—乡镇之间的财力、财权匹配格局,将新增财力部分全部下放乡镇,县级不再集中;同时,对增量的省集中部分,县级财政予以补贴乡镇。此外,凡是县级掌握的对“人”和“企业”的权限全部下放。
有当地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之前身份证补办必须要到县级,但考虑到“惠民”,县委就决定把这一权限下放到乡镇,甚至,在徐州机场所在地的双沟镇还可以办理护照等事项。
此外,坚持科学与效率并存的“建设理念”是睢宁推动乡村振兴的方法论之一。这体现在了对多个工程项目的精准预算上,挤压其中可能因体制弊端存在的“泡沫”,不仅工程做好了,还节约资金促进了新的增量。
睢宁县委分管三农的副书记王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这一“精准算账”的前提下,县直机关就不能像之前那样坐在办公室画图“指挥”了,“他们必须减少误差,不能再大致估算,必须去现场核定才能做好”。
确保农民受益
2018年,睢宁作为省重点帮扶县将提前摘帽。截至2017年底,全县完成低收入农户2.17万户、7.02万人脱贫任务,2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扶贫开发进程和效果按省定任务进行。
对此,贾兴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几年受益于中央、省市的支持,睢宁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中的增量,可以确保扶贫优惠政策到期后的农民收益。
贾兴明指出,睢宁紧抓城乡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的机遇,在全国率先撤销房管局,将预售、登记职能以及人员全部并入国土部门,并发放了全国首批、全省首本农房农宅合一不动产权利证书,目前全县共发放5万余本,这就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确保农民收益并非只是“收入”,县级治理中更加强调乡镇基础设施功能配备的齐全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对比城市,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乡镇全覆盖,只不过规模没那么大,特色需求不那么多。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睢宁在近几年新建的集中居住区配套的幼儿园、卫生室等,均按照或超过省定标准来配备。
在具体的执行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睢宁坚持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方式确保农民受益。到2017年底,村集体平均收入超25万元,镇级收入平均超过5000万元。
在充分借鉴苏南地区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利用规模有序的土地流转,睢宁提出了“把合作社建在支部里”要求,以村为单位,成立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并可选择进社务工,有效带动农民实现土地分红、就业务工等方面收入。
这就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依托集体经济的形式,利用镇区工业集中区和村级高标准厂房建设,大力推广来料加工、计件加工等代加工模式,每年可带动上万名农民就近就业,以及,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技能,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由于睢宁的乡村振兴是以土地改革为引领,因此,有序推进农房农宅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登记发证工作,也为农民开展产权抵押、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条件。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