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问题“校内”解决 教育“小目标”引代表委员热议

20.01.2020  02:01

        教育是“第一民生”,每年的江苏省两会上,教育问题总是最受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和结对办学。

        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也围绕着江苏教育的“小目标”如何实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省政协委员、镇江市政协主席李国忠说,校外培训乱象已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群众反映最为强烈、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校外培训机构长效发展机制,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缺失是导致校外培训热的重要原因。抓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必须坚持‘校外问题校内解决’。”李国忠认为,应引导学校严格按照相应学段的课程标准和进度开设课程,真正杜绝“非零起点教学”和课外抢跑,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全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学生“吃饱吃好”,为课外过度“加餐”釜底抽薪。

        针对当下家长“奔走在培训班”的焦虑,省人大代表、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可以在“弹性放学”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打开校门,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担当’的三方协同模式”,同时,要注意加强课程的设计与规范,避免纯粹学科知识的教学。

        “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能上好学校”是当前学生和家长最大的呼声,也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项民生实事,第一件就是加大教育惠民力度,“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50所、普通高中50所”。省政协委员、苏州市吴江区副区长汤卫明说,我省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有效促进了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当前的集团化办学还存在着运作低效、管理同质化、优质教育资源稀释、行政领导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平台短缺等问题。“加快集团化办学的改革和转型力度,打造更为紧密的实质性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非常必要。

        汤卫明建议,要通过教育集团内部校际之间组建专业发展团队、联合开发建设课程等教学合作研究与设计活动,增强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意识和氛围,加快形成学科高地,促进中青年教师敢于冒尖,脱颖而出。

        “农村教育仍然是教育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中小学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省政协委员、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唐伯平说,农村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实践育人的路径较为单一,学生的科学素养、法律意识、人文素养明显落后等。“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约60%的农村学校没有配足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约40%的农村学校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约40%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而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社交等方面的负面行为和负面心理程度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唐伯平建议,建立以县市为单位的教育均衡体系,健全农村校长培养与提升体系,实现绩效跟踪保障培训效果。“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启动农村优秀教育人才培育工程,设立农村教师免费培训专项制度,遴选农村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实施农村优秀教师保送教育硕士博士计划。增加农村学生基本素养课程,加强对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建设。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省人大代表、盐城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孟炳忠关注的话题。他认为,把优质教育资源往农村地区引、向薄弱地区倾斜,是“教育惠民”的重点。“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关键,老百姓择校,看重的是优质的教师队伍。”他建议,破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困境,要从培养优质教师队伍着手。

        “尤其苏北地区,优质教师的流失率很高,很多当地一路培养出来的教师,最后被大城市虹吸走了,很可惜!”孟炳忠建议,江苏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教师素养水平,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另一方面各地要积极关注教师成长和需求,聚焦他们的现实困难,留住人心。(王 拓 蔡姝雯 王梦然)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