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标准化+”行动 让江苏标准成为高质量的标志
记者22日从全省标准化工作会议上获悉,作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我省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江苏特色标准体系初具雏形。下一步,我省将加快建设彰显江苏特色的新型标准体系,在农业农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标准化+”行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地方标准,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江苏特色标准体系初具雏形
对于企业来说,标准意味着话语权。在常州,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小巨人”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50多个。石墨烯、机器人标准委员会先后落户常州,主导制定国家标准8项,递交国际标准提案2项。
江苏鹰球集团通过实施“新型高耐磨汽车电喷燃油泵转子”标准体系,顺利建成年产300万套生产线,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海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卢忠平说,海安企业参与制定标准的积极性非常高,2012-2018年,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修订的企业数量从30家增至59家。
标准化也正在改变农业运作方式。海安建成4项国家级、6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创建以“桑蚕产业”为代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近3年,该市蚕业家庭农场从11家增至近100家,带动周边经济效益年均增加5000万元。
从全省来看,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地方标准,初步实现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一张网”管理。截至去年底,全省2700多家规模农业主体纳入该平台。通过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20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57.8%,打造淮味千年、宿有千香等15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年销售额超5亿元。
我省已主导制定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534项,新制定发布地方标准188项、团体标准178项,累计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89358项。省市场监督局局长朱勤虎说,江苏特色标准化体系初具雏形,“标准化+”行动在社会治理、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广泛开展,并逐渐显现效果。
让企业成为标准领跑者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激活企业创新这部“发动机”。“鼓励社会团体、品牌企业瞄准国际标准,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引导制造业企业产品升级与创新,用标准的创新和突破,带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增强。”朱勤虎说。
目前,我省许多领域存在标准短缺、标准不足的现象,同时,制定出来的大量标准闲置不用,没有实际运用价值,形成很大的浪费。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告诉记者,在研究推进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影响力不够,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不多,存在标准组织体系欠缺、专业人才不足、产品工艺体系标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为此,省工信厅推出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工程,并将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区块链、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制定标准。
一个标准,带动一片产业集群。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在2016年完成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带领150余家配套企业,推动产品全过程标准化运作,提升内燃机车经济效益和国际知名度。该公司也于去年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标准+”清单任务已定
专家认为,全面实施“标准化+”,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自主创新和标准引领、守底线与拉高线、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引领全国和走向国际、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等关系。“相比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标准是一种‘温柔法治’,在很多法律无法实施或规定不具体的领域和问题上,可通过有标准、甚至有好标准的形式来解决,填补法律的空缺。”朱勤虎说。
近期备受关注的“同仁堂”蜂蜜、金湖“过期疫苗事件”等问题,均是因为标准不高、标准缺失或标准执行不严格造成的。朱勤虎呼吁,围绕“江苏精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在全国具有标杆意义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让江苏制造、江苏建造、江苏服务和江苏品牌成为高质量的标志。同时,建立以市场、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驱动机制,彻底改变“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的现象,要把标准实施的监管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内容。(赵伟莉 双 爽)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