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走一带一路】“柬埔寨的深圳”,荒野成了开放特区

17.05.2016  17:33

下班了,员工带着微笑回家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附近有个默德朗乡,村里有个20多岁的姑娘叫阿美。以前,阿美一家靠种水稻、养牛生活,七口人一年收入不到300美元。

  如今,阿美家的日子完全变样了:破旧的木质吊脚楼换成了崭新的砖瓦房,家里还添置了电视机、雅马哈摩托车等新家当。全家年收入增加到近千美元。

  让阿美一家苦尽甘来的,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设立。

   会说汉语,阿美三兄妹成白领

  西港特区开建之初,就在默德朗乡小学开设培训班,免费教村民汉语,还是小学生的阿美成了这个夜校班的学员。她好学上进,学得一口比较流利的汉语,改变了阿美的命运。一进特区内的中资工厂她就当上了车间翻译,后被一家家居用品公司“挖去”做办公室翻译,工资高出普通工人一倍多。看到阿美出息,她的哥哥、两个妹妹也争着学起了中文,现在哥哥和大妹都进了区内的中资企业,一个是领班,一个成了车间翻译。兄妹四人,三个“白领”。

  去年7月1日,视频采访西港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月娥,听她讲这个故事,记者不禁感到欣慰和自豪。

  西港特区,我国首批6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从9年前白手起家,到如今5平方公里完成建设,100栋厂房拔地而起,已有中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的95家企业入驻,72家投产运营,实现柬埔寨1.3万人就业。配套建设柬籍员工宿舍、集贸市场、生活服务区,加上集办公、居住、餐饮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大楼,西港特区成了让当地人欣羡向往的新兴城区。

  2007年,西港特区项目启动,戴月娥等7位先遣队员就来到这里开疆拓土:“开头之难,当时怎么也没想到。

  柬埔寨是欠发达国家,特区11.13平方公里范围全是荒山野岭,没水没电,看不到村庄;柬埔寨土地私有,区域内土地分属上百个“地主”。为了拿下这些地,一家家谈、一块块定。每天在灌木丛、泥水沟中穿行几十里,最终得到了绝大多数“地主”的认可。

  “村民心存疑虑,以为会影响他们免费放牧。”戴月娥说,当园区一座座厂房盖起来,村民一批批变成工人,每月拿到一百六七十美元,特别是感受到中国企业讲社会责任、中国人真诚友善时,村民们的误解自然消失了。

  西港特区的到来,让附近村民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几年来,特区义务培训区内企业和周边乡村1.7万人次。特区企业成为当地政府重点服务对象,中国人成了大家尊敬和乐于结交的朋友,而到特区内的企业工作,更是很多当地人的心愿。

   建开发区,用一颗包容向善的心

  走出去,到一个陌生国家办企业、设立开发区,对企业家无疑是种考验,不仅要有眼光、有胆识,更要有一颗包容、向善的心。

  西港特区公司中方控股股东、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认为,“不仅中国要赢,所在国也要赢。所在国不仅是政府赢,老百姓更要赢。你把老百姓服务好,执政党就支持你,反对党也不会有意见。只有扎根在民间,才能成为真正的样板。

  身为一线指挥官,戴月娥深有感触:“一个企业到其他国家去,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缩小甚至消除文化、习惯等差异,真正做到跟当地人民友好融合。

  七年前的中国春节,西港特区公司总工程师邵建明和一群驻守现场的同事到默德朗乡村上玩。走在乡间小路上,意外发现一个4岁左右的男孩孤零零躺破草席上,小孩全身水肿,皮肤发紫。邵建明赶紧打听事情原委。得知小孩父亲因没钱治病而把他扔在路边听天由命时,邵建明不假思索抱起孩子,找到一辆皮卡车迅速送到西港市医院救治。他自掏腰包,花了80美元,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条生命。

  统计表明,仅默德朗乡在特区的工人就占了全乡人口三成以上,有个村庄接送工人上下班的皮卡车增加到了六辆。农民变工人,他们“先富了起来”。

  西港特区公司还热心公益慈善。2008年捐资25.4万美元为当地修建学校;每年都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给属地布隆密县受灾渔民送大米,出资改善社区交通设施、公共活动场所和卫生环境条件。

   中国文化,让习惯民俗随之改变

  与西港特区相随而至的还有中国文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等。两种人文元素对接碰撞,融合为一种新的文明和精神力量,当地民众的一些习惯悄然改变。

  席地而坐,是柬埔寨人的普遍习俗。戴月娥说,很多从事缝纫、管道弯头操作等工种的村民,进厂之初常有人凳子上坐不住,没过多久就滑坐在了地面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大家适应了规范的生产秩序,7:30上班,16:30下班,劳动效率与我国工人相差无几。

  有了经济基础,一些民俗也开始更新。以前,按民间说法,柬埔寨只有和尚才打伞。现在伞成了村民外出的常备物品。一位柬籍女工说,以前是没钱买伞,淋雨就当洗澡,现在挣了钱,看到中国人打伞后整洁干净,大家自然要学了。

  九年经营,西港特区翻开了中柬经贸合作新的一页。柬埔寨首相洪森表示,要把西港特区建成“柬埔寨的深圳”。在这里,中国的产业、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与柬埔寨劳动力资源、关税优惠等优势互补叠加,合作前景无限可能。戴月娥说,特区企业涉及纺织服装、床上用品、五金、石油管道等行业,生产资料、销售市场“两头在外”,进口原料设备免征关税,向欧盟、美国、日本出口成品同样零关税,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号角的吹响,给西港特区注入了国际化发展的强劲动能。去年5月27日,一座总设计规模日处理污水1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式开工,为西港特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未来的西港特区,将建设成为“一城、两港、三中心”的现代化工业新城镇。这幅蓝图变成现实之际,也将是西港特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样板园区之时。

   中柬建设“一带一路”契合点很多

  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政务参赞 檀勍生

  中国与柬埔寨,是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自西哈努克时代开始,两国关系就非常密切,这几年越来越好。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特别好,经济、文化、外交等交往与合作成果显著,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柬埔寨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创意非常支持,认同并响应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安排,是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之一。作为驻柬使馆,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将“一带一路”战略与柬埔寨正在实施的“四个战略”第三阶段进行有效对接。其实,两者契合点很多。

  柬埔寨经过长期战乱,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都不健全,铁路几乎是空白。多年来,中柬两国在很多领域展开合作,特别在基础设施方面,柬埔寨现有7座水电站、35%左右的公路、重要桥梁等都是中国企业建造的。向前看,这些领域的空间依然广阔。

  除了中国正在帮助柬方制定互联互通交通规划,农业、制造业、旅游、教育、人力资源、医疗卫生、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也有很大潜力。在柬埔寨,成衣加工之外的制造业基本都是空白,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水泥、钢材、工程机械等有赖进口,这是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机会。

  到柬埔寨旅游,对很多中国游客来说,还是新鲜事。目前一年赴柬旅游的中国游客50多万人次,按照柬方规划,2020年将增加到200万人次。还有教育,柬埔寨国民把学汉语当作时尚潮流,会汉语往往能找一份体面工作。在柬埔寨,缺的不是人,而是有技术的人才和产业工人。

  江苏不仅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科技、教育、人才、旅游大省,应在多年来对柬埔寨制造业、教育培育乃至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积极努力、取得显著效果基础上,抢抓机遇,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特别是在提高柬埔寨职业教育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上,更好发挥优势,在中柬双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共享合作成果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邵生余

   条件虽艰苦友谊却淳朴

柬埔寨学生与支教成员没了陌生感

  SCADP是柬埔寨的一个国际公益组织,旨在救助需要帮助的儿童,并教会他们必要的生存技能。近几年,南通中学每年都有学生赴柬做义工,时间五天到十五天不等。2014年6月,该校高二年级8位同学通过申请,到柬埔寨首都金边进行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

  支教成员曹嘉懿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天真可爱,热情好客。8个人分成两组,分别负责20名学生,一组教数学、基础英语、羽毛球,一组教语文、音乐和交际能力。虽然教室是间20来平米的破屋子,光线靠屋顶的天窗,没有课桌椅,但孩子们对知识很渴望,学汉语时咬字很清楚,活动时间还缠着“老师”学习单词。最后一天课程结束时,敏感的孩子抓住“老师”,问下次还会不会来。分别时,每个支教成员还收到了一个纸折的爱心。曹嘉懿坦言,“支教活动是我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希望将来再回到这片土地,延续这份跨越国度的友谊。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琼

   食为媒,淮扬菜香飘东南亚

扬州冶春大厨蒙眼切豆腐

  扬州百年餐饮老店冶春的淮扬菜大厨金柱,说起近两年扬州以食为媒走出国门开展的饮食文化交流,最难忘怀的当属2013年6月底、7月初的泰国、柬埔寨之行。

  “文化中国·中华美食”交流活动,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为海外侨胞服务的品牌项目,2013年交流活动“钦点”了6位冶春大厨赴曼谷、金边等地进行厨艺表演。

  “文思豆腐”是淮扬菜代表作,金柱的表演,技惊四座。他用布蒙住双眼,在一块吹弹可破的豆腐上下刀,5分40秒内切了1200刀,切出的豆腐细如发丝,烹饪后入嘴即化。

  扬州大厨们制作的惟妙惟肖的雕刻、面点作品,更成宴席上的“抢手货”。厨艺团精心准备的21道淮扬菜品,几乎刚上桌就被席卷一空。一位老侨商说:“活了70多年,从未吃过这么美味的淮扬菜。”冶春餐饮公司董秘顾晓强说:“吃是没有国界的。加强交流与合作,可让国外消费者通过味觉了解中华美食文化,进而了解中华文化。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吉强

   带去机械化,带去农民的希望

  三年多时间里,海门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江杰已经记不清在中国和柬埔寨间往返了多少次。“除了春节和夏收、秋收的农忙时间,我回老家帮帮忙,其它时间都在柬埔寨的田里忙。

  2012年,江苏联发集团在柬埔寨达成租赁约1.2万公顷土地的意向,用于打造集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大米全产业链现代农业项目,这成为江杰等农业专家与柬埔寨结缘的契机。

  柬埔寨地多人少,土壤肥沃,土地和劳动力价格都很便宜。但农业生产方式十分传统和落后,没有电、没有农资、没有农机,水稻亩产只有400斤。但江杰和团队成员克服困难在近600亩试验田上种植当地水稻品种茉莉香,还引进国内的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将亩产提高到了800斤。今年,他们准备在柬埔寨建成一期3000亩试验基地,让水稻种植加工规模化、机械化。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琼

原标题: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