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本报评论员
新华报业网讯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挺纪律于前、重威刑于后,深入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反腐倡廉力度加大,一大批腐败分子被查处,老百姓拍手称快。于是有人认为,反腐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应该把精力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可是,且不说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即便反腐真的“差不多”了,预防腐败的弦也一刻不能放松,又怎能有“歇一歇”的思想?还有人觉得,反腐影响经济发展,这就更加让人匪夷所思——难道为了经济发展,连腐败也要容忍?小平同志早就说过:“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有关反腐倡廉的种种杂音告诉我们,坚定不移惩治腐败,需要再动员、再出发。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反腐压力只能增不能减,‘紧箍咒’只能紧不能松”的要求,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硬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松一寸,行为上就会散一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反腐倡廉。有些党组织查处腐败态度坚决,但在处理一般违纪行为时狠不下心,“抓大放小”的结果是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由“小漏洞”演变成“大窟窿”。有的干部看到企业家发了财,心里就产生了不平衡,认为你从我手上拿到了工程、批到了项目,赚得腰缠万贯,我却清贫依旧;我为你服务,你发家致富,我却吃苦受累,于是渐渐动起了歪心思,终至滑入深渊。还有的干部认为,自己事业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当上领导后给家人一点补偿理所应当,于是放任家人违法乱纪。这些现象表明,反腐要首先清除党员干部内心的“腐”,挖掉内心深处扭曲的“根”。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首先应该构建良好的思想生态,在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筑牢防腐拒变的防线。与此同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从源头上堵塞滋生腐败的体制机制漏洞,让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就严厉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比如,“认真落实‘两个责任’,解决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挂帅却不出征问题”、“健全反腐败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加大惩治腐败工作力度”、“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举措,是在总结反腐倡廉正反两方面经验、认真研究中央精神和江苏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只要认真加以落实,坚决扛起正风肃纪大旗,凡腐必反,除恶务尽,就一定能够重构起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打赢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这场硬仗。
原标题: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