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妇女理论是大势所趋

17.12.2017  04:07

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妇女理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本文作者认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需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有益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认真思考“走出女人”与“走向女人”的问题、女性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性别文化和制度的解构与重构问题、妇女运动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问题,使其在穿越时空中贡献给世界妇女运动和全人类共同享用。

在妇女与性别研究已成为中国学界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的今天,舶来的女性主义被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但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妇女解放实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中国的妇女与性别研究对知识生产与社会变革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切都需要运用妇女理论进行解释。

中国妇女理论本土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经过近40年的积累和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利弊得失已充分显现,中国本土有关性别的历史文化资源已被充分挖掘和展现,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妇女理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学界对女性主义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代表性的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等。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妇女解放路径和实施方案。尽管在实现性别平等的路途上,其具体方法各异,但它们的方向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在实现性别平等的同时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关注妇女利益扩展到关注全社会所有弱势群体的利益。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理论是相互制约或相互补充的,各自在不同的框架结构内为妇女解放和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选择的可能性。

随着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及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数以千计的女性主义论著在中国学界的翻译出版,本身就是“中国化”的一种表现;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知识界广泛传播,不仅带来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而且为没有机会出国的研究者提供了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便利条件,也为中国妇女理论的本土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参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研究的特点及挑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妇女研究形成了两个极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自觉自愿加入妇女研究队伍中的男性学者和青年学子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从女性主义理论中吸取学术养分,而且从男性视角对女性主义进行质疑,使妇女理论在百家争鸣中更加完善;二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学术探讨与社会行动的合二为一,使得妇女研究与妇女运动交相辉映。

总之,改革开放近40年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不仅在知识生产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

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其一,用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概念、框架、范畴解释中国妇女和历史文化中的社会性别现象时,生搬硬套的情况时有所见;其二,中国的妇女研究虽然在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领域均取得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果,但不同学科之间“跨学科”的理论抽象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明显不足;其三,在妇女研究领域虽然出版了几十种妇女学方面的教科书,但大多是合著或集体编写,内容的拼接或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甚至自相矛盾的状况显而易见;其四,西方女性主义半个多世纪以来所产生的历时性研究成果在一夜之间以共时性的形态出现在中国大地时,理论上的高度抽象掩盖了历史演变的曲折脉络,知识的碎片化严重影响了中国妇女研究的深入。上述诸多情况的存在,既影响了妇女研究的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带来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混乱。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的本土建构势在必行。

当代中国妇女与性别研究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妇女与性别研究需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走出女人”与“走向女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妇女广泛参加公共事务作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使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妇女解放在半个多世纪里走过了西方女性主义200多年的路程。但如何化解“走出女人”(女人肩负双重负担)与“走向女人”(女人可能被男权文化继续消费)之间的矛盾?男女之间的平等与差异和人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家国与女人之间的天平如何有效平衡?衡量妇女解放的标准或依据由什么来确定?如此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做出回答。

第二,女性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改变妇女的“非人”地位到底由谁说了算?自古以来,由于多数妇女不识字、没文化,所以不论在书本里还是现实中,妇女一直处于“被言说”“被解放”“被关注”“被建构”“被型塑”的失语状态和被动地位。经过100多年妇女解放运动的洗礼,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和社会参与领域的不断拓展,妇女如何由被动的客体变为能动的主体?如何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改造男人和世界?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第三,性别文化和制度的解构与重构问题。翻检历史和书本,性别文化和制度在“结构性”的文本框架里呈现出许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的样态。这既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描述和记录,也意味着对未来社会的型塑和重构。因此,如何消除父权制与男性中心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何将女性的经验融入知识生产的谱系或序列?“家国同构”中女性应处于怎样的位置?都需要认真探讨。

第四,妇女运动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在世界已成为“地球村”的当代中国,谈论妇女研究和妇女解放运动,离不开对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经验的吸纳、借鉴和运用。如何将抽象化的理论具象化到本国实际?怎样将“宏大叙事”转变为“历史叙述”和“个案研究”?如何赋西方概念以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都是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必须要探讨的。

第五,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都是“被引进”的。但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与女性主义的异曲同工之处都在于对绝大多数“被压迫”群体(无产阶级和妇女)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林立的女性主义理论中,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社会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关系,探讨平等、公正、自由、全面发展等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位置,探讨阶级视角与性别视角在社会认识中的互补性,以便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依据。

妇女研究说到底是一门“人学”。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以一定的性别身份存在着,不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性别角色。因此,妇女与性别理论建构的目标,就是在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中,追求两性的“和谐”与“幸福”。与此同时,总结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有益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使其在穿越时空中贡献给世界妇女运动和全人类共同享用。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