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药箱,一背就是33年 记95岁高龄“中国好人”杨春芳

06.06.2015  17:04

  行进江苏精彩故事

  得知被评为“中国好人”,徐州市泉山区95岁高龄的杨春芳很淡然,“做了一点事,怎么就成中国的好人了?

  老人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个红十字药箱。这只药箱陪老人在徐州城乡奔走了33年。

  “从创建全国第一个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小组,到现在被全国人民评为最高龄的‘中国好人’,老姐姐的荣誉实至名归。”原徐州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联谊会秘书长梁苏国这样评价,“她就像一盏温暖的长明灯,把每一个阴影都照亮。

  “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也没有今天。”1929年,年仅9岁的杨春芳在当时的教会医院开始了童工生涯,一干就是12年。“眼睁睁看着同龄小孩一个个去上学,我羡慕的哭,母亲也经常背着我抹眼泪。”是工友们凑够了钱,让21岁的杨春芳踏入了济南助产学校,学习她喜爱的妇产专业。两年后,她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当时的淮海省立医院工作。

  “当时,整个徐州地区,我是第一个使用新法接生的医生。”谈起往事,杨春芳一脸的自豪,她从影集中翻出一张黑白老照片,当年潇洒时尚的形象跃入眼帘:卷发、旗袍,左臂夹着皮包,右手拿着钢笔,脸上透着自信和快乐。

  杨春芳在多个不同医疗岗位工作过,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后来,她又参与建成了纺织工人医院,并在此一直工作到62岁退休。

  退休后的杨春芳谢绝了一些医院和单位的高薪聘请,背起自己的药箱,把晚年时光献身给了红十字事业。

  1982年,在走街串巷的途中,杨春芳发现原徐州长途汽车西站每天要接送上万名的旅客,经常有旅客因为旅途晕车,发烧感冒、胃疼腹泻的情况经常发生。她在这里设立了一个红十字医疗站,随着南来北往的旅客,这张徐州爱心名片被分发到祖国各地。

  红十字医疗站设立后第二年,沈阳军区某部战士王时亮回老家山东台儿庄探亲,在徐州西站转车时,感冒引发高烧。杨春芳赶紧为他切脉医治,开药喂服,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王时亮平安回到家中同亲人团聚。从此后王时亮探亲路过徐州,都要专程前往杨春芳的家里探视。每年春节,杨春芳都会收到王时亮寄来的贺卡。

  一年365天,杨春芳把医疗站当成了自己的家。有10个春节,她是在自己的医疗站度过的。

  1983年6月,她联络十几名离退休医务工作者,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小组;1995年11月,小组更名为徐州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联谊会,她被一致推荐担任会长;如今,联谊会遍地开花,会员达300多人,范围扩展到公安、司法、新闻、交通等系统,开展不同领域的为民服务……

  因为市政建设,1997年,设在徐州西站的红十字医疗站也要“搬家”了,杨春芳又把目光盯上了当时远离城市的奎山街道金山村。77岁的老人,又成了城郊公交的常客。

  年近80的李学智,因为身体不好,已经记不清以前托付过杨春芳多少次到市里正规医院买药。他说:“老姐姐每次都是买多少钱,收多少钱,俺说,你来回坐车也要花钱,还要跑腿受累,应该多收两个。”杨春芳回答:“挣了你钱,还能叫志愿者吗?

  95岁的杨奶奶当上了中国好人,铜山区单集镇耿集村的老乡互相打电话报喜讯。村民葛维生记得当年杨春芳带领红十字志愿者小组进村的情景,杨春芳的衣服上能掸下半碗土来,顾不得休息,志愿者小组从村民家借来的桌椅板凳,支起医疗点给村民送医送药,捐款捐物。如今,全村人谁家有了困难,都互相伸手帮助,“这些都是杨医生教我们的。

  本报记者李刚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