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伟:坚持“最后一公里” 创业梦梦圆家乡
新华网南京9月18日电(黄梦娜)淮安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坐落在淮安金湖县,近日,我们走进了这家工厂,偌大的工厂里,只有寥寥数10位工人,正在加工一种形状类似于塑料片的产品。就是这一平方米的“塑料片”,造就了一家年产值过千万的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风力发电在中国发展得十分迅猛,截至2014年底,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5亿千瓦。但是,由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不连续、不稳定的非稳态特性,弃风限电现象也频频出现。钒电池可以大量储存风能而且耐用度高,让大规模电力的储存变成可能,但是,钒电池由于其制作成本高,迟迟不能为市场所接受。在钒电池中,全氟离子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件,淮安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离子膜,填补了我国在质子交换膜这一领域的空白。
一年 离子膜从从巴掌大到一平米
目前全世界共有6家离子膜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目前,一张一平方米的离子膜的售价大约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等我们的流水线投入生产,我有信心将价格降到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公司总经理杨大伟说。
杨大伟,200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是土生土长的淮安人。“我2006年毕业之后在北京的一家国企工作,当时发现被誉为‘现代化工基础’的氯碱工业所用的离子膜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很高,就有了开发的想法。”
2008年,杨大伟辞去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离子膜的研制中来。在北京创业一年里,他和他的团队耗资300多万,研究出一块巴掌大的离子膜,遗憾的是,这块巴掌大的离子膜并没有任何的商业价值。由于资金耗尽和研究无果,团队里的人相继离去,最后只剩下杨大伟一人,这对他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挣扎之中,他还是决定坚持“最后一公里”。一年的苦熬,功夫终究没有白费,他将巴掌大的一块膜制成了一平方米的膜,虽然表面上看只是离子膜的面积变化,但从公司运营角度来说,他制作的离子膜就具备了商业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企业终于可以活下来了”。
一个月 从接单到交货
说到第一笔订单,杨大伟显得有一些兴奋:“当时我刚制出膜,我打电话给几个行业里的客户,我说我们的产品很好,我给你寄一下样品,A4纸那么大。”对方当即表示可以付20万元款订货,但要求15天内交货。我回答:“行,订货可以,但我现在生产有点紧张,我稍微拖你半个月,你先打10万元钱给我,尾款你收到货再给我。”于是,一笔单子就这么订下来了。事实上,当时杨大伟还没有生产设备,第二天他就拿着对方打过来的10万元定金去定制设备,一共用了20天左右时间交货。在当时连设备都是未知数的情况下,敢接下这样的一个单子需要胆量,更需要自信。
杨大伟表示,保持公司的运营,及时把公司的产品转化为生产力是十分重要的。“当时厂里面也就是我跟我父亲两个工人,全部都是我们手工片裁,第一年赚了60万,就这样,我们的公司慢慢正常运营下去了。”
四年 公司资产从20万到1000万
2011年,杨大伟在家乡政府的号召下回乡创办国内第一家全氟离子膜产业化工厂。4年内,杨大伟的公司资产从120万元增加到1697万元。他介绍,下一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一套流延法离子膜生产线将投入使用,而在这条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仅需5人。这条生产线长约10米,从研发到制作全部由他们自己完成,目前已经在试生产阶段,一旦投入使用,其预计年产值将达到4个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两年,他们的研究项目分别拿到了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双创团队等多个科技项目,获得科研经费支持1000余万元。
“目前我们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大概是5%左右。下一步,我们计划招聘一些国际贸易型人才,把我们的产品推向世界。”杨大伟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