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亟须告别低成长
应宜逊
存款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其增长状况是判断银行竞争活力的重要依据,对于苦于“吸存难”的小型商业银行,尤其如此。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之后,近年来村镇银行显示出一些隐忧,其中,存款增速明显放慢值得关注。
2012年和2013年,我省村镇银行存款增速大体上是全省金融机构的3倍、农信机构的2倍;到今年上半年,则与全省金融机构、农信机构大致相仿,甚至还略低于农信机构。到今年6月末,存款负增长的村镇银行数量升到20家,占比30.77%。有如此多的机构出现存款负增长,负增长机构的比重又不断上升,达到30%,肯定意味着有一些机构在趋向边缘化。
实际上,我省村镇银行的优劣分化相当明显。好的如开业约4年的温岭联合,存款持续快速增长,今年6月末存款余额已达39.57亿元,名列全省第一。较差的开业两年多后,存款余额才900多万元。又如,由某大银行主发起的村镇银行,今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已经突破20%。总体上看,由大银行主发起的村镇银行,业绩相对欠佳。目前,我省由大银行主发起的村镇银行共有13家,今年6月末,其中5家的存款为负增长,占比38.46%,高出全省平均值近8个百分点。
横向对比,可以发现村镇银行业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主发起银行的观念与举措。村镇银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是,主要面向规模以下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发放个人经营贷款。如果主要定位于向规模以上小企业发放公司贷款,那么,由于这类客户的信贷饱和度高,村镇银行又资金实力弱、附加服务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争取到优质客户,从而很容易发生不良贷款。一旦不良贷款率飚升,则最终势必影响业务拓展,导致存款下降。
由大银行主发起的村镇银行之所以绩效欠佳,首要原因是由于大银行没有放下身段,不接地气,难以有效地支农、支小并实现存款快速增长。部分村镇银行出现存款增长疲劳症,根源在于一部分主发起银行的重视度不够,随着管理力度松懈,存款增速进而放慢。相反,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均为“支农、支小”优秀的城商行与农商(合)行,有较大主动性,主动作为,争夺这块市场。
村镇银行还是发展普惠金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军。众所周知,为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大量发展小型金融机构。村镇(社区)银行与网商银行各有千秋。在近几年出现的小型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是最具效率与发展前景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村镇银行已开业71家,县域覆盖率达到75.6%,名列全国各省(市、区)前列,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网商银行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但是,它不可能完全取代线下银行,这在早已进入信用经济的欧美发达国家是如此(美国尚有7000家左右的社区银行),我国也将如此。
因此,我省应当切实重视村镇银行的发展,充分利用我省的有利条件(尤其是有着一批优秀的主发起银行),努力造就出一大批活力充沛、“支农、支小”坚定的优秀村镇银行。从当前实际出发,应当实行“调整、发展”方针。
一是调整,要运用重组、转让、收购及其他必要措施,改造那些缺乏活力的、边缘化趋向严重的村镇银行,进而提高我省村镇银行的总体活力。对于业绩很差的村镇银行,要大力督促其主发起银行加强管理,或者重组、转让;对个别业绩较差的村镇银行可以处置或转让;对于“边缘化”趋向严重的村镇银行要鼓励重组、转让,并且鼓励优秀的主发起银行接盘;对于市场定位偏差的村镇银行,要多方督促,帮助改进;地方政府应当动用财政杠杆。
二是发展。首先,主办村镇银行要坚持“自愿”原则,在“我要干”的银行中选择优秀者担任主发起银行,尤其是经过实践证明村镇银行办得好的银行。其次,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村镇银行,不但要早日实现“全覆盖”,而且应当允许一些县(市、区)有2~3家。再次,争取在尚无城商行的丽水市、衢州市设立地市级总分行制的村镇银行。这类村镇银行具有组建成本低、管理成本低、监管成本低和服务地域广的好处。最后,争取让那些一直在从事金融服务微小企业的人士,有机会主发起民营的村镇银行,进而造就一批像当年的泰隆城信社那样的民营村镇银行。
(作者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标题:村镇银行亟须告别低成长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