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一干23年薄弱小山村变“凤巢”
近年来,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悄悄发生着变化:片片丰盈的果林沿山而植,条条洁净的水泥路依村延伸,幢幢崭新的楼房朝南坐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00元。党员干部和村民们说,白塔村的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华付出的心血。
1962年出生的欧阳华,在白塔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23年。回忆起23年前自己刚接手这个职位时,欧阳华很是感慨,“当年全村可谓一穷二白,因为交不起电费,全村有8个月没有电灯,村委会人员工资也是长期发不出来。”当时做生意的欧阳华有点积蓄,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个人自掏腰包拿出了15万余元,帮村里补交了电费,垫付了人员工资。
最初的几年,白塔村还是一个穷村,欧阳书记上下积极奔走,召开专门会议,引导农家乐、企业业主等社会力量支持强村富民工作。
搞好环境不仅为了提升生活品质,更是为了发展经济。涂海龙原是宜兴市西渚镇的一位饲料生产商,欧阳华“苦劝”他4年后,于2002年,来到村里开发农业项目。在他的出谋划策下,不到半年就办起了兴望农业休闲文化园,几年建设下来,集生猪饲养、绿色果树栽培、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兴望农牧生态园,目前该园区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白塔村民奔小康的路上,欧阳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将“领头羊”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引导农民种植南天竹过程中,全村30多位党员干部在承包地上带头种植,每位党员干部都示范种植3至5亩。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打消了农民的顾虑,如今全村已有250多户农户种植了1800亩南天竹,小小南天竹已成为白塔农民致富的金牌产业。
“没有文化内涵,总归缺少点灵气。”这是欧阳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2010年起,他就动手筹建于伶纪念馆。他先后多次赴上海与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于伶后代取得联系,并请他们回来实地考察。于伶的儿子于力看到风格古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纪念馆,当即决定把父亲当年使用的床、柜子、椅子、钢笔等一批私人物品运回白塔村陈列。同时,白塔村把“于伶”品牌融入到了众多公共文化设施中,于伶文化广场、于伶图书馆、于伶诗词书法长廊、民俗文化馆等相继建成开放。每年吸引参观者上万人,已成为西渚镇乃至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基地。
记者仲永
编辑: 项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