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村11勇士中条山血战日寇 6位牺牲的英烈,你们魂归在何处

01.08.2015  10:33

  扬子晚报受村民委托与陕西山西媒体共寻烈士下落,您如有线索请打热线96096

  姬娜张可

  中条山战役中国军队牺牲近8万人。

  如果你有这六位抗日英烈的信息,请联系扬子晚报

  赵七宝(1917年生)

  陈平

  刘双正

  刘大成

  邵桂娃

  邵娃

  位于山西平陆县的中条山战役纪念碑。资料图片

  电影《咆哮无声》中再现了八百壮士投黄河的一幕。资料图片

  中国江苏网8月1日讯 距南京上千公里的西安市黄邓村,两千位村民近日委托陕西《三秦都市报》、山西《三晋都市报》、《扬子晚报》,寻找6位村里走出的抗战英雄。当年,这个小村有11人先后参军奔赴山西,在中条山战役7人壮烈牺牲,其中6人的遗骸至今没能回到家乡。

  坐落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着“民国史料中心”之称,那么6位烈士的下落会在南京发现吗?扬子晚报记者展开了寻访调查。

  三秦都市报记者姬娜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可

  共赴国难

  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 ——秦腔·金沙滩

  同村11位抗日勇士,仅4人生还

  中条山战役是1941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近8万战士献出生命,阻止了日寇进犯的步伐,使得陕西、四川等地免遭沦陷。

  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的黄邓村,当年共有11位男儿,前赴后继奔向抗战第一线,参加中条山保卫战。在村委会走访并整理的名单中,只有4人参加抗战后活着回来,另外7人当时传回的消息是“折了”(陕西方言,意为牺牲)。

  据介绍,当年活着归来的4位抗战英雄分别是:张厚诚(1917年生,1989年去世)、刘礼正(1914年生,1983年去世)、邵景勋(1918年生,1981年去世)、张培仁(1919年生,1993年去世)。

  “他们参加抗战时,基本上都十几二十几岁,有的刚有孩子,有的还没有结婚。刘礼正是我的父亲,抗战回来后,1983年去世。”村支书刘权军说,如果他们都还活着的话,年龄在90多岁到100岁间。

  据了解,7位牺牲的抗战英雄中,赵书宏(1916年生)的遗体当时被运回了原籍,还有6人至今不知埋在何处。他们的名字是,赵七宝、陈平、刘双正、刘大成、邵桂娃、邵娃。

  -延伸阅读

  中条山故事:八百壮士投黄河

  黄邓村的11位勇士为何仅有4人生还,还得从惨烈战役说起。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支持下,由东北西3个方向展开全面进攻。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包括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上将、第十二师少将师长寸性奇等滇军名将在内的多名国军将领殉国。

  1941年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编写的《西北军的历史》中写道,“因敌人的进攻猛烈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无能,使得这次战争最后遭到严重的失败……一千余官兵死伤了,百多跳黄河淹死了……”

  后来经过学者考证,中条山战役中,确实有大量中国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跳入滚滚黄河。后来,作家陈忠实等根据这段历史,演绎出一段动人的故事——八百关中男儿依次跳入黄河,临行前高唱秦腔: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

  后代追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吼着秦腔出潼关,回来只见棺材

  “关于父亲的故事,都是听母亲和抗战回来的同村人说的。”78岁的村民赵志发头发花白,谈起父亲赵书宏,却依然铿锵有力。

  1938年,22岁的赵书宏,跟着同村的堂兄弟赵七宝,前往山西抗战。去的时候坐着闷罐子,赵书宏一路吼着秦腔出了潼关。“我爸当年和赵书宏一起坐车去山西的,后来我爸活着回来了。”抗战老兵张厚诚之子张永忍也确认了这一点。

  不到几个月,过春节时,赵志发的母亲王金劳正走亲戚,吃饭期间传来噩耗——赵书宏牺牲了,装有遗体的棺材已运到了黄邓村村口。“我母亲听到消息当场晕倒……没想到坐着去的山西,不到几个月,躺着被送回陕西……”

  赵志发说,虽没有见过父亲,但父亲伟岸高大的形象一直在心中。母亲2007年去世,几十年来经常提及父亲的勇敢和乐观。

  父亲临走时,还念叨那6个乡党

  张厚诚是当年黄邓村走出的11勇士之一,他因为在战斗中负伤提前复员。1938年,21岁的张厚诚坐着火车出了潼关,身材魁梧的他成了特务连的班长。

  激烈的战斗中,两军相距1000多米,在阵地上的张厚诚甚至能看到对面的日军活动。

  “父亲和他身边的老陈倚在一棵树后面,射击敌人,不幸的是,父亲被子弹打中腹部,失血过多,路也走不了,随即被抬了下来,转到后方医院。”张永忍难过地低下头。

  “父亲当时身体很弱,也不能走路,后来就被送回家养伤,直到1989年去世。”张永忍说,解放后,父亲当上了民兵连长兼治安主任。张厚诚体力活、技术活都很在行,被村里人称为“行家”。在张永忍印象中,当初在生产队时有个撒种子的活,老是让父亲来做,因为很多人都掌握不了撒下去的种子稀稠的力度。

  “遇到外敌入侵去抗战,和平时期种庄稼,父亲临走时念叨,一起走的11个乡党,有6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没有一点消息。”

  -延伸阅读

  他们都跟着同村的“兵哥哥”参军

  村里有这么多人去参加中条山战役?这要从名将孙蔚如、孔从洲,以及孔从洲的军需官赵七宝说起,他们都是西安灞桥人。

  《立马中条画史》中写道:1938年春,第四集团军司令孙蔚如率军渡河东征,立马中条抗日,坚守中条山两年半,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孔从洲1938年任独立46旅旅长,奉命渡河赴中条山抗日。孔从洲部与日军血战七昼夜。奉令撤退中条山腹地。抗战胜利后他率部起义,后任炮兵副司令、炮校校长及二炮司令等职,和毛泽东主席成为儿女亲家。

  “我们村的赵七宝,是孙蔚如和孔从洲的军需官,是孔从洲的干儿子,他回村招兵买马,大家都相信他。”赵志发说。

  南京寻访

  找到了“刘双正”但籍贯牺牲地不符

  赵七宝、陈平、刘双正、刘大成、邵桂娃、邵娃,这6位烈士的下落至今不明。昨天,扬子晚报记者将他们的信息带到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希望能在这座中国“民国史料中心”,找到他们的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国民党抗日阵亡将士名录数据库达到近20万,这些阵亡将士档案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军在每次战役和战斗后,对阵亡和失踪人员的统计,以便进行抚恤工作的文件。

  由于战斗伤亡极大,加之时局动荡,在很多战斗中,很多作战单位都是成建制地牺牲,无人能够对阵亡人员进行回忆和统计,所以20万人仅是所有抗战烈士中的沧海一粟。不过,烈士档案在今年全部实现数字化,可方便抗战烈士遗属查档。

  二档馆的工作人员仔细核对6位烈士的姓名、籍贯,在系统进行检索。但令人稍感失望的是,6名字中,仅有刘双正在档案中出现,而且档案显示,这位“刘双正”是陕西安康人,在西安以南近200公里,而且他牺牲的地点是云南,并非山西中条山。

  因此,“刘双正”只是同名同姓,在二档馆中,目前并没有西安黄邓村6位烈士的档案信息。

  如果您有线索请拨打热线96096

  黄邓村支书刘权军说,如今村里已拆迁改造,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很想知道当年从村里走出的抗战英雄,到底在哪支部队,到底是怎样牺牲的,埋在哪里……希望扬子晚报、三秦都市报等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向社会征集线索,寻找当年那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研究者。

  如果抗战英烈魂归故里,当地还将竖立纪念碑,刻上抗战英雄的名字,以便于人们祭奠,让子孙后代们牢记历史。

  即日起,《扬子晚报》和《三秦都市报》、《三晋都市报》,在陕西、山西、江苏三地进行新闻联动,一起帮黄邓村两千村民圆一个心愿。

  如果您能提供相关线索,欢迎致电本报热线96096。

  再次提醒:6位抗战烈士的名字是:赵七宝(1917年生)、陈平、刘双正、刘大成、邵桂娃、邵娃。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