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李学东与工作组的爱心基金会:不能见死不救
无论乌鲁木齐12月的寒冬多么冷,怀中的大女儿多么沉,依然无法阻挡玉荪·伊斯马伊力的脚步。从出租房到儿童医院,15公里的路程,风雪无阻。
面容憔悴却眼神刚毅的玉荪说,未来给孩子治病的道路会很难,但我绝不会放弃,因为现在是给自己和父母曾经犯下的错误“还债”。
受父母封建思想的影响,10年前,只有20岁的玉荪与18岁的表妹茹仙古丽·阿米提结婚了。那时候,父亲的想法是,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要早一点抱孙子。可家里太穷,在与亲兄弟商量后,就这样稀里糊涂给玉荪将表妹娶到了家。
一年后,“灾难”第一次降临到这个年轻的家庭。大女儿出生,身体明显发育不良,体重和骨骼与正常孩子有较大差距。直到两岁,依然无法站立,整日歪着头流口水。带去县里的医院检查医生告知,孩子属于脑部发育不健全,未来还可能伴随癫痫等疾病。归根结底是因为近亲结婚造成的。
听到这样的噩耗,茹仙古丽瘫坐在了地上。她哭泣、抱怨,但却无法改变这一切。
这些年,为了给女儿治病,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借了大量的外债,病情却未见好转。但生在南疆农村,缺少良好教育,父母告诉他们,生男孩可以顶天立地,不管怎么样,继续生。
就这样,带着近乎幼稚的想法,第二个孩子于2010年降生了,仍是个女儿。女儿乖巧可爱,聪明好动,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稍许安慰。
这样一次“赌博”成功,让玉荪和妻子有了更冲动的念头,还要生男孩。他们告诉记者,生儿子一方面可以“传宗接代”,另一方面还可以未来照顾姐姐,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今年初,他们给家族“传宗接代”的任务完成了,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但家人的欢乐并没有维持太久,孩子又出现了如同大女儿的症状。
回忆起这段往事,玉荪摸了摸胸口,捂着脸动情地说,“如果没有‘访惠聚’工作组和李学东,我的家庭将会在黑暗中度过余生。”
一个家庭的命运与“访惠聚”工作组,就这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今年3月初,自治区交通厅“访惠聚”活动第二批住村工作组来到岳普湖县铁热木乡库勒都买里斯村。而这里,就是玉荪和他三个孩子的家乡。
按照玉荪和妻子的想法,去村委会只是碰碰运气。过去为女儿治病已向村里借过钱,但只是杯水车薪。一个人均纯收入每年6000多元的村庄,将村里的集体资金全凑齐,也不够他们给孩子治疗三个月的费用。
危急时刻,他们只能抱着孩子再试一把,再去一次村委会。
那时,住村不久的工作组组长李学东见到他们,一股心酸涌了出来。“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肌体语言,只是瞪着眼望着天空发呆,夫妇俩哭泣着希望救救孩子。”
在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后,李学东纠结亦心痛。去家里走访,见到的是家徒四壁,几乎没有一件家具。
“孩子是无辜的,我不能见死不救啊!”李学东对记者说。
他与组员商量向社会求助,不管结局如何,他们必须走这一步,为了“访惠聚”这项工作,也为了自己的良心。
随后,他们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消息,李学东还以身作则,将近半个月的收入捐了出去,并在村里发起捐款仪式。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与工作组联系提供资金支持,甚至远在重庆的一家火锅店把捐款倡议书挂在了门口,引发社会的关注。
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们收到捐款30多万元,给孩子治病的钱有了,可谁来管这笔钱?李学东的想法是,一方面要成立“爱心基金会”的管理小组,成员可以让乡干部、工作组成员、村干部和村代表来担任。
另一方面,用科学方式管理资金,同样会给村里干部带来一些启发。未来,管理村里的集体经济时可以借鉴,属于老百姓的钱不能乱花。
“关键是,发起捐款能成为教育村干部和村民的一种方式。”李学东说,“我们在全村大会上向所有人提出要遵守国家的婚姻法、计划生育政策,过去大家不懂,现在请玉荪主动现身说法,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受访时,李学东反复对记者强调:“不到村里来,你根本不了解一些村干部的能力、知识多么匮乏。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该如何开展,如何‘去极端化’,加强民族团结等,这些他们也懂一点,却不知怎么开展工作。农民对于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这些‘名词’,虽然听过,但却从未见过。”
“这就是我们南疆的现状!”李学东说。
为了摸清村里的实情,李学东和组员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走村入户,他半开玩笑地形容道:“这比自己过去一年说的话都要多,磨破了两双鞋。”
按照工作组的想法,走访的目的既要了解风俗习惯、文化生活,亦要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对村干部的评价,还要走访清真寺,了解宗教氛围等情况。
然而距离所要的东西越近,发现存在的问题越多。即便上一个工作组完成了很多任务,但稍不留神,问题就会反弹。
在李学东的住村日志中,他曾记录着这样几段话:4月22日,上午与村干部共同商议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事宜。昨天下午与村会计谈话,了解到村班子情况。有两位“四老人员”在领低保时,为个人利益向村干部送好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就是村民受教育程度太低,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以公谋私。除此之外,有些干部对我们有相当大的戒备心理,感觉我们是上级派来专管他的。你说什么是什么,被动应付,不会和你认真交谈。”
谈到此,李学东睁大眼睛说:“这是长期以来积累下的问题,但只要工作组在,就必须把这些问题铲掉。”
那段时间,在大大小小会上和各种场合,李学东除了表达工作想法,还在所有人面前付之行动。例如农民缺乏专业技术,他们就请来县里的专家现场授课;缺设备,他们就想方设法买来最先进的农业机具教村民怎么干;农民闲时没有文化娱乐活动,他们建起篮球场、排球场,与大家一起活动;村里宗教氛围浓厚,就邀请自治区宗教人士过来指导、授课;村里的路不通,他们就用四处筹来的资金,修好7公里的路……
住村10个多月,站在新修好的柏油马路上,李学东最大的心得是:“在南疆最基层,你光干不说也不行,重要的是有示范作用。要带着村干部一起工作,还要严格要求他们,有些能打动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让他们走在前面。就如张春贤书记所讲的,‘好人要让基层干部去做,好事要让基层组织去办’。”
说完这番话,他身边的村支部副书记艾克热木·玉塞团有些难为情地笑了。
记者问他,与李学东他们一起工作,有哪些体会?
艾克热木说:“让我们感受特别深的就是,过去的工作方法和现在真是两样。以前一个星期去一次村委会,感觉就是有例行任务,有事没事晃一晃就走了。例如干部作风这块,原先村干部的想法是,到不到村委会上班,跟自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访惠聚’工作组来了后,让我们感觉到身上一下子有了重任,明白工作不是给自己干,而是给群众去干。”
“工作组要求这么严格,你们会习惯吗?”
听到这样的问题,艾克热木摇着脑袋说:“刚开始确实有点不习惯,有时候还会恨他们。为什么你会从乌鲁木齐跑到这里,给我们这么大的压力。但跟着他们整天待在一起,他们的想法、行动方式一点一点融入到我们的脑子里。如果不快速提高工作水平,真的没法好好开展工作。”
只有初中文化的这位村支部副书记又说:“领导干部必须要讲政治,有觉悟,为百姓办实事!”
听完艾克热木如此“高度”的这番话,李学东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一步,我们就不能退缩,就要勇往直前。”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李学东,住村经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他想了想,平静地说道:“这一年,我快乐过,烦恼过,追求过,动摇过,坚持过,我成为这里的一分子。这一段住村经历,将镌刻在我生命里、记忆中。这里不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而是我今后魂牵梦绕的他乡,会永生难忘。”记者/张子扬
原标题:探访李学东与工作组的爱心基金会:不能见死不救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