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为社会有效投资拓展更大空间等事项。国有资本的加大投入,无论是哪个领域,都容易引发外界的争议,而社会资本则是市场自由的精灵,他们往往能寻找到最佳的项目。不过,当下的现实却是不少领域,国有资本进去效率并不高,但有能量的社会资本又隔着“玻璃门”进不去。
如今,这扇门正在被强劲的改革之风吹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为社会有效投资拓展更大空间等事项。担任总理以来,李克强已经很多次为社会资本呐喊,为他们推开充斥着垄断和壁垒的市场之门。
这次会议指出,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更多领域向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与其他简政放权措施形成组合拳,以改革举措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和市场壁垒,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
看似平淡无奇的措辞,却是李克强受市场启发的举措。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有多位企业家谈到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就直言,“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李克强连连点头,称赞董明珠的建议“很有启发”。
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9月出口的情形有所好转,但是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却增速不断下滑。由于不宜启动“四万亿”这样的大规模投资计划,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建设就是最佳的选择。正如李克强在当天常务会议上所言:“投资不能仅靠政府,而要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充分吸引社会、民间投资。”
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就是政府的锦囊妙计。如果一个领域,社会资本都不能入门,那根本就无从竞争,更何谈公平。为此,开放的先手棋就是大开方便之门,让禁区成为“景区”,各类投资者都能进来饱览“风景”。
且看此番推行五条措施:一是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电、核电等项目;二是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三是加快实施引进民间资本的铁路、港口、环境项目;四是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投资生态建设项目;五是落实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对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加大投资。
这些举措不只是开放某些领域,更是持续开放的信号。中国高储蓄率的民间社会基本上不缺钱,缺的是投资渠道和投资机会,当然,对普通人群而言,还需要一个集纳闲散资金的平台。比如,通过众筹等网络创新模式,已经有越来越多钱流向有资金需求的项目。不过,从国家层面看,调动社会资本还需要更大规模开放政策。
要知道,开放并不只是对外开放,也有对内开放。正如此次常务会议一口气推出的五大举措,条条都涉及对社会资本开放。一些领域过去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向民间资本开放,像核电、基础电信等领域;还有一些领域的投资之门此前只能伸进去一只手,现在则是可以探进整个身子,比如水电、内河运输、垃圾处理等。
显然,当下对社会资本的开放,有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方面,决策层的开放意识与观念都到达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形成共识,那就是让社会资本进入的禁区越少越好;另一面,经济的发展后劲需要社会资本发力,要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必须有甜头,如今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倒闭政府的改革,只有吸引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国家社会才可能双赢。
正如此番常务会议所指出,“使投资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取合理收益,有利于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改善当前投资动力不足的状况,稳定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具体而言,李克强在会上就积极鼓励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他说,要让社会投资与政府投资相辅相成。“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有过类似的探索,有关部门要注重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试点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广泛的投资空间。”
我们可以设想,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合作的模式也会丰富多彩,当经济“禁区”越来越少,不同所有制资本能够融合发展,中国经济的效率才会越来越高。如此,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政府所要做的并不只是将大门打开,也还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为市场服务、为公众服务,才能真正让社会投资者放心投入。
李克强开放“禁区”调动社会资本 -
南京11:48 27.10.2014 中小企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