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善则国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谈推进慈善教育进学校

09.03.2016  11:03

      全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这些学生的慈善素养,不仅决定我国未来的慈善事业,还会直接推动当今的慈善事业——他们不但可以从自身做起,积小善为大善,还可以带动父母做慈善。相反,如果学校的慈善教育开展不力,一些学生则可能受到父母的负面影响,对慈善漠然置之。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重,校长、教师对慈善了解并不多的情况下,怎样做好这项工作?在很多家庭还不富裕的背景下,怎样避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抵牾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记者:您怎样看待慈善文化进学校这件事?

      朱永新:慈善无论是作为一种精神,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甚至是作为一个人的习惯,或者是个人的品德,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很多学校都开有公民课,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它应该成为公民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人,应该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懂得帮助别人,这都是基本的素质。所以,我觉得慈善文化进学校,其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不主张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不断地让学校去做加法。还是应该融合在公民、品德、语文、历史等相关课程里。它应该是自然的、渗透型的。

      记者:慈善是一门经验占主导的学问,您认为慈善文化进学校的理想形式应该是怎样的?

      朱永新: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体验,进行行为训练,通过行动和训练使学生养成做慈善的习惯,而不是讲许多道理,要求学生去做慈善。慈善作为品德方面的素养,与感恩有着密切联系,感恩是慈善的起点。因此,慈善文化进学校,还要和感恩教育有机融合。我们新教育实验有一门课程叫做新教育每月一事。每月从一件小事做起,一年十二个主题。其中有一个月我们的主题就是感恩。感恩从一件事开始,比如给爸爸妈妈写封信。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成立了一个新教育书院。书院要求每个大学生每个月要去做一次公益行动。做完了以后要在书院报告、分享。每个月做,每个月做,天长日久,习惯了,做公益就会成为一个自觉的行为。我认识北京的一个女青年,她工作后,每个月都会把工资和奖金的10%捐给某教育基金会,几年来一直如此。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人要懂得感恩。在过去,人们讲慈善是富人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穷人也能做慈善。所以说,慈善是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方式。

      记者:我国各地的办学条件千差万别,有些学校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困难。那么这些学校如何贯彻好慈善法的这一精神?

      朱永新:其实慈善不仅是富裕地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情。贫困生在有些时候是受助者,同时也应该是助人者,所以学校要教他学会感恩。感恩是做慈善的一个重要基础,很多人走上慈善道路都是因为曾经接受过别人的帮助。然后是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个人快乐的来源,懂得抽时间帮助他人做一件小事等等,都是做慈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记者:慈善法草案提出要在学校普及慈善文化,但慈善文化远未真正进入我国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的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使学校领导和教师迅速提高相关素养?

      朱永新:我建议,学校动员学生自己建立公益慈善社团组织。校领导和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参与性的活动,见效是比较快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就开办了一些慈善社团,学生们把卖废品得来的钱用于支持西部的孩子读书,效果非常好。他们学校的校长奚亚英很有慈善精神,结对帮扶了西藏、新疆等地的学校,他们学校还与西部地区的学校开展了“同学少年”行动计划,让城市的学生跟农村的孩子、西部的孩子手拉手。校长、教师在引导学生社团中,自身的慈善素养就会很快提高。

      记者:美国知名慈善网站DoSomething.org在2012年公布的一组研究成果显示,2011年有超过一半的美国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成为志愿者。而截至2013年12月,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数量是4000万左右;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深圳市,平均每4个中学生中有1名志愿者,比例远远低于美国。在您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怎样才能使我国青少年志愿者的数量快速增加?

      朱永新:第一,慈善文化的培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第二,美国更加鼓励各种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机构的发展。同时,美国对学生的考评强调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而我们对学生的考评主要以成绩为主。第三,我们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少,而美国的公益志愿者组织多。公益组织多了,它的活动就会更多地影响年轻人,参与面就广。现在我国的志愿者队伍本身就比较少。所以,我认为扶持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是培育慈善文化氛围的根本措施。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建立自己的慈善社团。现在大学里已经开始有很多了,我觉得在中小学也可行。这不仅有益于慈善事业,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都具有很好的作用。新教育书院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一个社团或者组建一个社团,如果有学生对别人的社团都不感兴趣,那他就要自己发起一个社团,但必须有3个人以上,这中间就涌现出很多公益慈善社团。这样,就把学生的组织才能培养出来了。

      记者:我国传统的慈善活动大多因循“亲疏有别”“远近有序”,现代慈善意识强调“平等、互助、博爱、共享”。慈善文化进学校,如何在两者之间把握好平衡?

      朱永新:在学校,慈善不妨尽可能从身边做起,因为身边的慈善容易做,而且身边的慈善效果很快就能看得见,会有积极的反馈和奖赏性作用。此外,从身边做起,较少上当受骗。所以,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妨还是以身边的慈善为主体,从尊敬教师、孝敬老人、帮助弱势人群开始。当然,我们必须也要仰望星空,也要有一部分人能够关注环保、和平、难民、非洲问题等。

      记者:在很多家庭还不富裕的背景下,有的父母会不支持子女做慈善,怎样避免学校慈善教育的效果被家庭教育冲淡?

      朱永新:慈善与富裕程度无关,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学校要向学生传递这种理念。此外,学校应该让学生知道,慈善不能攀比,捐1块钱与捐1万块钱并没有分量的轻重,关键是能否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慈善也是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父母可以影响孩子,孩子也可以影响父母。小手牵大手,也是弘扬慈善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