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善萍:抓好娃娃的法治教育
人物档案
朱善萍,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曾获“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十佳教师”等称号,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委员。
检察印象
■各级检察机关深入中小学开展宣讲、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送法进校园”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南京市检察院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心理干预工作室,建立心理疏导机制,高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帮教。这一做法获得群众好评。
■希望南京市检察机关联合民政、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将《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鲜红的毛衣、精致的妆容、优雅的微笑,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下称南外)教科室主任朱善萍的内心与她的外表一样:丰富而有活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的“老三届”,她坦率地表示,自己很喜欢当代表,很愿意为老百姓说话。
朱善萍说,当人大代表给她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让她的关注从微观到宏观。“过去我只是关注南外的发展,现在我会不自觉地投身到更大范围的教育事业中去。”连续多年,朱善萍提出建议,要重视对超常儿童的特殊培养和个性化教育。中央教科所据此在全国7省调研,研究个性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她还和其他代表一同建议,希望我国的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延伸。
朱善萍最有成就感的是,她提出的“重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建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中央电视台7个频道的记者先后来采访我,还带我到北京郊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参观了解情况。”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在全国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
让留守儿童享受优质教育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需要规划、设计,并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在30多年的教职生涯里,朱善萍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把每一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精心呵护与培育,正是这份责任和爱,让她“桃李满天下”。
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细数朱善萍的履职经历,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即每年的人代会上,她提交的建议或议案几乎都涉及教育问题,如“净化网络环境”“关注留守儿童”“为中小学生减负”,等等。朱善萍说,“关注孩子,关注基础教育,就是关注我们国家的未来。”
从2004年起,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成了朱善萍调研关注的对象。据介绍,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大约有2200万人,约占农村儿童的20%,留在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大约有2000万人。“这4200多万儿童或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她就此提出了多项相关议案建议。
在2013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朱善萍再次呼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她提出,留守儿童教育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有专门的机构,形成系统,提供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她还建议通过自愿方式,组织城市里的优秀老师利用假期到农村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接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优质教育。此外,农村教师也可以走出去到城市“取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中小学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阶段,而留守儿童往往缺乏亲情关爱,导致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朱善萍说,希望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让这些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朱善萍建议,各地尽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把外出务工人员尽可能地吸引回来。“小城镇一般离农村不远,如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招商引资,并建立人才招聘管理中心,就能将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在老家,留守儿童的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法治教育从孩子抓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战略,谈到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民守法时,朱善萍提出,守法必须知法、懂法,而如何知法懂法,这就离不开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成人需要,少年儿童这个群体更加需要。所以我多次呼吁,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就家庭教育而言,朱善萍认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每一位父母不仅要用语言告诉孩子,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更要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针对学校教育,朱善萍建议,国家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从教材、教师和课时给予必要的保障。当务之急是,集优秀教育专家和法学专家之力,尽快编制出一套既具有专业水准,又适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且容易为中小学教师所掌握的教材。要在师范院校中开设法学课程,对师范生进行相当程度的法律培训,使其具备扎实的基本法律知识,掌握面向中小学生的法律知识教学能力。
“社会教育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工程。”朱善萍认为,在宣传渠道上,可选择少儿读物、少儿电视频道等传播工具,适当增加法律知识的宣传比重。在宣传形式上,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如制作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普法动画片、电影、漫画等,让孩子们深刻地领会,社会需要规则,而法律就是必须遵守和捍卫的规则。
法律是道德要求的最低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公民道德素质普遍较高,那么全民守法的目标也就容易实现。“厚德载物,有了厚德作为前提,不管载什么物,都没有问题。”朱善萍说。
在青少年德育方面,朱善萍比较推介“南外模式”。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每位学生都发有中英文双语“美德卡”,上面记载着52种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良心、宽容、俭朴、谦虚、仁爱、合作等等;每位同学还有专门的“美德笔记本”,用于记录自己对于美德的心得体会;学校还有专门的“美德墙”,竖立在通往食堂的途中,上面记载了历朝历代、中外闻名的美德故事。所有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让每名南外人无时无刻无处不谨记美德,牢记“中国灵魂、世界胸怀”和“现代人”,这也是南外的办学宗旨。
预防犯罪很重要
从教多年,朱善萍心里满满的都是孩子。当被问及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和建议时,她提出,希望检察机关能更多地参与到对少年儿童的法治教育与宣传中来,“惩治犯罪很重要,预防犯罪也很重要,而娃娃的普法教育更重要。这是将预防犯罪工作前置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朱善萍同时强调,法治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一些美好的、向上的、催人奋进的、充满正能量的案例,让孩子们感受到法治的阳光与温暖,毕竟“心灵鸡汤更能沁娃心脾”。
谈到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朱善萍希望检察机关能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着手,从一个个案例出发,分析出一些制度漏洞,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