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声音热议未来五年:中国将是世界经济稳定剂

21.03.2016  12:03
      ●中国正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科技进步将引领中国经济继续前行   ●面对风险与挑战,应完善宏观调控、推进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理风险   ●中国将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更好地利用全球的市场、资金和技术,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撑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如何开展?中国将对世界经济作出哪些贡献?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主题为“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上,国内外经济界的专家、企业家与政府官员各抒己见,为中国经济勾描新的图景。   实现目标信心从何而来?   “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我国要保持6.5%以上的GDP增速。   “对于这一目标,一些人士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不必过多担忧。”信心从哪里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从投资上看,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不到美国的1/5,只有日本的1/4,未来推进现代化,依然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增长空间;从消费上看,目前中国居民人均最终消费支出不到美国的1/14,不到日本的1/9,消费需求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从劳动力供给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红利和新优势;新型城镇化方面,未来5年,将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将带来难以估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的信心则来自于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形势:速度上,近三年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达67.7万亿元;结构上,需求、产业、要素、区域、城乡等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投资,三产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了二产;动力上,促投资、扩消费产生的内需拉动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速增长产生的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的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都在不断增强。   “中国正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里亚表示,中国出口电子产品的价值增值从1995年时的基本为零上升到2011年时的45%,“科技进步将引领中国经济继续前行。”   困难挑战应当如何应对?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世界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阵痛前所未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着结构性矛盾,财政金融风险也进一步凸显。   面对风险与挑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呢?与会嘉宾纷纷开出药方:   ——完善宏观调控。   “我们将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走势的预测、监测、预警,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面进一步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徐绍史给出了答案。   李伟表示,看财政政策,中国在财政赤字问题上一直秉持审慎安全的理念,在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上仍有较大余地;看货币政策,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还有下调空间,未来可以加大货币政策灵活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加市场流动性;看产业政策,中国可以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品种,以引导各类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领域;看科技创新,去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4万亿元,规模仅次于美国,各项创新政策还将推动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是要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会上,徐绍史向中外嘉宾具体介绍道:中国将积极稳妥去产能,今后5年,钢铁产能将去掉1—1.5亿吨,煤炭产能将去掉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合理有序去库存,主要是房地产库存;积极审慎去杠杆,重点是企业债务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特别是企业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全力以赴补短板,通过适度扩大投资补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   ——妥善处理风险。   王一鸣认为,当前一要避免速度放缓的同时效益长期处于负增长,让债务、资产等潜在风险显性化,即“低效益陷阱”,二要注意“南北分化”,南方加工制造业规模较大、转型较早,北方是资源密集地区,去年增长最快的10个省份只有天津在北方。   “2016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早些时候,经济有望阶段性企稳。”谈到2016年经济走势,王一鸣认为,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逐步见底,影响主要来自于房地产投资已经逼近零增长,制造业投资可能还会轻微下降,处于高位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在回调,“结构性因素决定了经济未来很难有强劲的反弹趋势,很可能是L形的增长态势。”   国际合作还有哪些可能?   “在全球贸易萧条的情况下,去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180亿美元,还有超过1.2亿人次出境旅游,境外消费近1000亿美元。”王一鸣表示,中国以世界1/8的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25%的贡献。   展望未来5年,中国能对世界经济作出哪些新的贡献?国际合作还有哪些新的可能?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更好地利用全球的市场、资金和技术,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机会、营造环境、提供支撑。”在李伟看来,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为国际合作创造新的空间:制造业方面,中国正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与国外的企业、有关机构在研发、技术、资本和人才等更广泛的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服务业方面,中国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将进一步扩大金融、教育等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技术创新方面,中国迫切需要利用国际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国外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引领型企业参与中国的技术创新,也一定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   “从80年代简单的产品出口、90年代开展对外工程承包、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到近年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内涵和模式在不断提升。”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总裁植玉林相信,未来国际合作的空间将更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能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能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说。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外国企业家也颇有信心。“全球最强大的经济新趋势之一是分享经济,而中国是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挖掘其全部潜能的国家。”优步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评价道。“今天中国面临的调整很多国家也面临过,我相信中国有能力去应对。未来几年,中国将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剂,而非风险。”桥水基金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雷·达里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