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官方版的“看病攻略”
门诊的前15%—40%时间医生态度最好;最好不要在7月手术,因为死亡率和并发症都高;手术不要排周五,因为周六没有足够的医生……最近朋友圈里这样一份“看病潜规则”很火。对此一线的医护人员怎么看呢?据媒体报道,医院官方回应是:有些“潜规则”有一定道理,有些则是以讹传讹。
其实,“看病潜规则”有多少可信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出广大患者渴望指点与交流的迫切心情。试想下,如果有贴心的官方版“看病攻略”,谁还需要不怎么靠谱的“潜规则”呢?
近年来医患纠纷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不对称的原因,一是患者的医疗知识欠缺,二是医院在沟通服务上并未做到尽善尽美。客观地说,绝大多数医院都有提供优质服务的初衷和态度,也出台了各种制度予以保障。但是,在当下医疗资源总体不足、机制不合理、配置不均衡的大环境下,医院的很多服务举措未必落到实处,创新服务的动力也难以激活。本月中旬,《生命时报》在北京进行了一项调查,47%的受访者表示“方便就医”最重要,而现在的医院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对患者来说,“方便就医”包括去医院前要做哪些准备、穿什么衣服,如何根据病情选择最佳的门诊时间,怎样陈述病情更有效率,是否有事先了解医生、选择医生的自由,等等。这些信息有些医院没提供,有些或高高挂起或散落各处,很少有医院能俯下身来,耐心地写一份患者看得懂、都是干货的“看病攻略”。现实中,往往是患者在各楼层、各诊室间往返奔波,腿跑细了才明白“原来该这样”,正是病友们的实践摸索、口口相传,才有了这份“看病潜规则”火爆朋友圈。
今年以来,南京医疗系统推出了系列便民举措,如微信预约挂号、跨院打印检验报告、智慧导医系统等,这些硬件与平台要想发挥最大效用,还需要“软件”,也就是服务理念和具体服务内容的支撑,不妨就从一份“看病攻略”开始吧。(刘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