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转型升级“组合拳”打开服务新空间——2016年江苏司法行政创新发展记忆

20.01.2017  11:32

      2016年,江苏司法行政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年份,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力、扎实推进,不变体制变机制,深化融合增效能,信息化、社会化、实战化建设结下了丰硕成果,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取得了显著成效,“组合拳”“一站式”“人性化”成为江苏司法行政创新创业的鲜明烙印,防控风险更牢固、服务发展更务实,群众“想得到、找得到、帮得上”的法治实惠,在这里都绘成了一幅幅令人驻足的美丽影像……

  数据“多跑腿”实现群众“少跑路"

  网上调解、在线办理公证、互联网律师服务、企业风险体检……“指尖上”的司法行政服务正在江苏成为现实。2016年,江苏省司法厅全面开启“智慧法务”新格局,一方面,升级打造“7×24小时”的12348公共服务平台,群众可以通过热线电话、专业网站和手机APP等多种方式接入,确保法律问题全天候地得到专业解答和帮助。1年来,12348热线共接听群众来电28万余人次,满意度达95.6%,12348网站浏览总量39.7万余人次,在线办理公证3000余件。另一方面,引领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建设,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率先成立“江苏司法行政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信息汇聚,实现对社情民意的快速响应;通过智能分析,实现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服务,力争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司法行政跨越发展。

  “法润江苏”助推“情融百姓"

  2016年,江苏连续第3年举行“法润江苏”系列活动,变“坐等上门”“键对键”为“主动对接”“面对面”,相继开展了“走进企业”“农民工维权”、服刑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黄丝带”关爱、4月8日“司法日”“法律服务进万家”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分类服务的专项行动,共调研走访企业20347家,提供法律体检和法律建议16049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2420件,发放农村法律服务联系卡36.55万份,减免法律服务费用5057万元,提供“爱心助学金”等钱物110余万元,协调办理最低生活保障300余人,组织技能培训22373人次。“情融百姓、法润万家”的法治理念在江苏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高端供给”护航“一带一路"

  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江苏,已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大开发、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多个国家战略的重叠,而“一带一路”则是贯穿的红线。2016年,江苏司法行政系统紧抓战略机遇,在高端法律服务上集聚资源、扩大供给,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一带一路”建设法律服务和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成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组建全省涉外律师人才库、知识产权律师人才库,并通过对接大型企业、筹建公司律师事务部、加强专题培训、建立法律服务合作联盟等多种形式,探索介入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的法律事务。全省公证行业也积极投身经济主战场,举办法律服务推介会,组织法企结对服务,及时推出特色业务和定制业务,为企业、科研院所和发明创造权利人的技术研发、技术改进等活动提供证据保全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境外保护,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全省法律服务行业正以“先行先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行走在护航“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征程中。

  “三型普法”让群众“靠过来动起来"

  构建互动型创新型服务型的普法新模式,是2016年江苏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头戏。为此,全省上下改变“以我为主”“单项灌输”的传统方式,采取融入百姓生活、线上线下联动、方法新颖活泼等多种形式,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出“美好城市、法律相伴、你我共创”倡议推广行动,吸引224万余人参与、转发电子签名和承诺。同时,开展“继承先烈遗志、尊崇宪法权威、共筑共享法治江苏”主题活动,1.3万余人参加现场宣誓,5万余人参与网络宣誓,22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万人学法”线上竞赛,举办“普法惠民环省行”大型社区活动12场,现场文艺演出和法律咨询人气高涨,真正让群众“靠过来动起来”,形成了全民参与、寓教于乐、普治共举的生动局面。

  “小细胞”释放社会治理“大能量"

  2016年初,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出台《关于加快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运用社会力量,走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社会治理新路。一年来,项目化推动、孵化培育流程、引导扶持政策等跟进措施逐个落实,“普法联盟”“法律服务社”“百姓议事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从“幕后”走向“台前”,司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覆盖面更宽、针对性更强,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也更加专业有效、灵活多样。目前,全省已登记备案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1394个,建成孵化中心75家,“政社互动”“跨界融合”“新兴力量”正在成为江苏社会治理的“新动能”。

  “十三五”规划升级“法治红包"

  2016年3月18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优先保障公共法律服务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创全国之首。在此基础上,江苏又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十三五”专项规划,进入“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崭新阶段。期间,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指导等基础法律服务,为城乡低收入居民提供代理、辩护、公证等法律服务资助,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这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治红包”,都将由蓝图变为现实,让全省居民更加公平、均等地享受法治成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基层实战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司法行政服务群众的支点在基层,难点在实战。2016年,江苏继续发力“基层实战化”,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名称统一、服务统一、形象统一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目前,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全部建成,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服务;打破条线、部门界限,统筹法治宣传、律师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人员力量,组建综合实战队伍,统一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条龙”专业服务;变革运行模式,全面推行以社情民意为导向的信息研判分析机制和统一协调指挥的勤务机制,构建了集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实战勤务、督导评估于一体的工作体系,一切围绕群众需求转,一切为了实战需要建,有效破解了司法行政“服务软化”“实战虚化”的突出难题,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调保对接”营造和谐“医患关系"

  创新试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体制机制,被列入2016年江苏省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也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综合医疗体制配套改革、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建设的重要举措。1年来,江苏聚焦惠民便民,建立了从咨询、受理到调查、调解、理赔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特别是加强人民调解与保险理赔的有效对接,推行以医疗责任险为主体、医疗互助金为补充的调解赔付模式,并探索推动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相关服务要素的进驻,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调解服务和方便快捷的理赔渠道,全年共调处医患纠纷4291件,其中重大纠纷698件,赔付金额2.84亿元,为解决医疗“老大难”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闯出新路子。

  “责任清单”晒出刑罚执行“公信力"

  继2014年在全国率先公布首张监狱刑罚执行权力清单后,2016年,江苏又出台《监狱刑罚执行责任清单》,明确了每一项执法行为的责任依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严格执行违法办案责任终身追究制。为进一步倒逼规范执法,落实执法责任,全省监狱系统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修订完善减刑假释工作程序,全面深化狱务公开,利用江苏监狱门户网站、微博、微信、962326狱务公开热线等载体,为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政策咨询、投诉受理等便民服务,在互联网公布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和减刑假释建议书2.5万余件,向服刑人员家属发放改造情况通报单13余万份,发布短信信息8.6万余条,主动将执法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给群众带来“看得见的执法公信力”。

  “后续照管”力挽吸毒人员“重蹈覆辙"

  根据调查显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3个月到1年内是复吸高危期,经常会面临无业可就、生活无依、社会歧视、亲友遗弃的重大压力,这段时期也成为打赢戒毒“攻坚战”的胜负手。为破解难题、补齐短板,2016年,江苏省13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后续照管指导站,并在94个县(市、区)成立了后续照管工作站,采取“一地一策、一站一案”,常态化做好信息对接、跟踪回访、帮扶救助、支持社区戒毒康复等后续照管工作,累计走访帮扶特困人员近4000人次,帮助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500余人,发放帮扶钱物60余万元,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后续照管率达到95.8%,后续照管对象1年内操守保持率为93.3%。正是因为这样的突出表现,后续照管工作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列入对设区市党政综合考核、科学发展观绩效考核评价和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的考评内容,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创新品牌。

  本版文字由江苏省司法厅提供

  本版摄影:黄韬 向然 程遥 赵伟 王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