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朋友圈文体”里那些不走心的抒情
近两天,微信朋友圈被同一张照片刷屏了:一对年老的环卫工夫妇,共同捧着一张心愿卡,上书“年青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而微博上,“少放鞭炮让环卫工回家”的话题,也异常火热。(2月5日中新社)
莫名其妙的感动,廉价苍白的抒情,在很长时间以来,已经成为这个年代的流行病。于是乎,只需一张合适的图片、几句催泪的旁白,就能引发一股声势浩大的情绪飓风。此一趋势由来已久,但直到遇上社交平台的勃兴,方才变得愈发不可收拾……尽管,泛滥的温情,每每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总有些意象,会被反复提及和铭记。比如说,老人、环卫工、“心愿”等等,就一次又一次成为,令我们潸然泪下的理由。
“年青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一番陈白何其情真意切!加之有照片为证,构图质朴、背景暖黄,让一切简直有融化人心的能量。既然如此,还等什么呢?作为一个有情怀的ID,当然只有“转转转”、“赞赞赞”了。事情就是这样,有人喊话有人捧场,有人晒苦有人扮善,当真和谐又融洽。只可惜,偏偏有“理中客”不为所动,针对此事好一阵剖析或调戏,直至最终“把剧情都玩坏了”。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槽点实在太多。
朋友圈的网文网图,看似有爱又有心,实则很多时候最是不走心。这一方面表现在,忽略起码的事实甄别和逻辑判断,反倒急于表态、展示良善的立场;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沉溺于某种“价值正确”的原始兴奋之中,以至于牺牲了思维的独立、话语方式的个性。一言以蔽之,网络社交平台,更多只是表演型人格的秀场,其极易造成众人同声的壮阔场面,却极难产生货真价实的真知灼见。
在“少放鞭炮早过年”事件中,年迈的环卫工,被塑造为弱势、需要同情以及占据道德优势的模样;而年轻人,则被定位成,不成熟、“有待教育”、必须让步的一方——这种主题先行的语境设定,无视固有的职业分工、无视群体间权责利的对等,却只是摆出一副说教的高姿态,难怪会激起很多人的反感。而这,恰是所谓“朋友圈文体”的共同弊病。
诚然,尊老敬老是全社会的良知所系,少放鞭炮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至少请在尊重智商和事实的前提下,来捍卫、推广你所认同的价值。蒋璟璟(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原标题:评论:“朋友圈文体”里那些不走心的抒情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