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聚焦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①
编者按 改变了苏南苏中苏北传统经济区域划分模式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事关江苏未来发展大局,备受关注。江淮生态经济区一经“落子”更引起广泛热议,这不仅是新格局中唯一以“生态”冠名的板块,也是“1+3”功能区中最后一个确定名称的区域。未来,江淮生态经济区将呈现出怎样有别于其它功能区的风采?建设之路较之以往又会有怎样的坚守与变革?今起推出“聚焦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水脉绵长,片片冲积平原上现代农田遍布;湖美景幽,旅游业态丰富多彩;园区林立,绿色产业破土而出……漫步在新鲜划定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内,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省委书记李强说,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对江苏而言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既要在规划编制中深入研究、加以明确,更要在不断实践中砥砺求索。
无论取舍如何,发展目标指向同一处——在生态的前提下,打造经济区而非单纯保护区,生态优先,着重保护,落脚产业,在有风景的地方开掘新经济。
生态经济区,不等于不要工业
江淮生态经济区是“1+3”战略布局中,唯一从名称上突出强调“生态”的区域。生态经济区是不是就不要发展了、不要工业了?对此,李强强调: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既是建设“绿水青山”,也是打造“金山银山”。
江淮生态经济区大部分位于苏北。回溯历史,我省曾花大力气推动这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符合当时发展需要的。而如今,时空背景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测算表明:即使把2030年的用地指标全部给苏北一次性用掉,以当前的产出水平,苏北工业总量也只相当于苏南现在的85%左右,这还是透支未来14年发展空间的结果。
不改跑道,苏北地区将永远处于承接产能转移的低梯度地区,“跟随者”的位置就会被牢牢锁定。因此,李强书记特别厘清了人们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建设生态经济区不等于不发展,更不等于不要工业,关键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现在建设生态经济区,不是搞急转弯,也不是否定过去的路子,而是强调以生态为前提和底色,更好地优化我们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了《江苏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基本思路》。省发改委主任朱晓明介绍,“总的思路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聚焦富民、共享发展,以生态经济化和产业绿色化为方向,大力推进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城乡建设、富民方式的调整。”
工业不能丢,但发展什么样的工业,需要选择和“画框”。近几年来,淮安的半导体产业、新能源产业,宿迁的激光产业等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未来则要在“集聚”“提升”上多下功夫。总的来看,“目前江淮生态经济区内的工业增加值占比37%,对工业的依赖程度没有苏南高,最适宜发展绿色工业。这就需要协同构筑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苏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史修松给出建议。
走进位于宿迁宿豫区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京东、当当、途牛、小米、天天拍车、好贷网等响当当的互联网新贵随处可见。在这个规划面积仅仅6平方公里园区里,汇聚了280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其中中国互联网50强企业就占了11家。
短短两年时间,就冲上了电商发展的潮头,这让宿豫区委书记、宿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海红激动不已,“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把传统意义上的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拉到了差不多同一个起跑线上,谁抢到风口,谁就能先飞起来。”刘海红介绍,将抓住现在颠覆式创新层出不穷的机遇,瞄准发展前沿,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手游动漫、互联网金融三大特色产业。
对于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定位,发展对自然资源资产占用少、向自然生态系统排放少的绿色产业成为方向和共识。如何才能将目标照进现实?
李强书记强调,面对发展问题,要建立“两张清单”:一份负面清单,江淮生态经济区内限制发展什么、不能发展什么;一份正面清单,鼓励发展什么、优先发展什么,这些都要明确起来。
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相关产业要勇于做“减法”。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坦言,阜宁一度发展愿望强烈而浮躁,引进了一些化工企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起,当地已关闭4家化工企业,停产10家。“未来,凡是污染环境、治理不好的,我们坚决予以关停,确保化工园区外没有一家化工企业,确保化工园区内达标排放。”
对环境友好的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则要多做“加法”,为全省产业绿色化转型积累经验、探索路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耿强说,功能区的划分,是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的重要机遇,既需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又需优化绿色产业与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将静态的生态资产,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
着力“生态+”,挖掘风景里的新经济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省委书记李强说,面对新形势,发展新产业,要多做“无中生有”的新文章。
在环境优美,水系发达的江淮生态经济区,旅游业无疑是一片蓝海。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中有鸟,兴化市李中镇水上森林公园,是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公园借力医药企业资本力量,倾力打造集“医、药、养、游”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让前来游览的游客不仅可以饱览优美风光,还能体验到全方位的体检、康复、养生服务。兴化市旅游局局长曹阳介绍,上半年,当地接待游客一举突破400万人次。
“星星不少,但缺一轮月亮。”省旅游局巡视员周旭说,江淮生态经济区一带是淮扬文化、楚文化的融合地,拥有着大湖湿地、古镇村落、经典美食等旅游资源。淮安的金湖荷花荡、“河工小镇”蒋坝,宿迁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兴化的千垛菜花节等均已有一定的名气,但整个江淮生态经济区还缺乏“让人非来不可的理由”,如何挖掘旅游元素、讲好旅游故事,还需要多动脑筋。
和旅游业一样,发展养老产业同样值得期待。
一方面,养老产业的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可以带动地产、健康、电商、旅游、保险等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养老人群中的老专家、老企业家,可以形成“聚才效应”,为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集聚发展资源、提供人才支撑。据统计,我省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超过21%,上海超过30%,长三角地区的养老市场非常庞大。随着到上海、南京1.5小时交通圈的形成,完全可以与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养老需求进行深度对接。
驭势者赢。全新的发展格局中,一个个曾经的“跟随者”,正在变身“探索者”和“领先者”。“推进产业高新化发展,提高经济绿色化品质。”建湖县长薛盛堂的心声代表了江淮建设者们共同的愿望:“要善于运用‘智慧’的手段和‘资本’的力量,拓展产业发展路径,创新产业转型举措,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致力打造区域乃至全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跨越的新标杆。”
江淮浩荡,在这片水清景美的创新之地,无尽的可能性等待发掘。
( 付奇 杭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