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才结婚”是坚硬现实下的情感焦虑

27.01.2015  14:12

近日,某知名婚恋网站发布《2014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份收集了7万余份样本的调查报告显示,71.8%的女性认为男性有房才适合结婚。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面临着婚恋困境。年龄边界、阶层边界、学历边界、城乡边界建构起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系统,不同的人在婚恋市场上具有截然不同的机会和待遇。那些缺乏优越家庭背景和丰厚物质财富的年轻人,在“有房才结婚”面前,被现实刺痛,却又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人生突破。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生活好坏的现实环境里,“娶不起”不仅意味着情感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还意味着精神上的自我压抑和被淘汰感。围绕着“有房才结婚”,全社会呈现出鲜明的性别差异和话语裂痕——支持者认为,婚姻需要物质基础,房子为婚姻增添安全感和保障感;反对者认为,婚姻以情感为本位,一旦裹挟了太多的功利和算计,婚姻难免会变得庸俗而乏味。

如果我们摘掉“有色眼镜”,就会发现“有房才结婚”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消费社会,经济因素越来越多地嵌入日常生活,婚恋也不例外。穷人也好,富人也罢,都无法获得和享受“纯粹”的情感生活。在商品化中,人们逐渐淡化了感情的分量,过度物化。

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个经济上毫无基础的人,往往会被人们视为失败者和无能者,不值得托付终身,没有财富的情感面对的将是不断累积的失败体验。社会评价的单一化和庸俗化,让无钱买房的年轻人成为边缘群体。为了迎合“有房才结婚”,为了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他们不得不拼命努力。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佟新所言,当我们的身体和情感依从于市场与商品规律时,抑或我们的身体和情感亦是商品时,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使我们变得庸俗而乏味。将房子作为婚姻的前提不仅加剧了婚恋的功利化和世俗化,也带来更为深层的社会断裂和社会剥夺——为了帮助儿子完成人生大事,许多家长掏出了多年积蓄,甚至背负不少债务,不得不降低晚年生活质量。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在物质和情感的天平上,过于看重或者忽视某一端,通常都是不可取的。实现物质与情感的平衡,实现心理预期与行为能力的协调,是摆在每一位单身男女面前的现实议题。正视现实世界的无奈和艰辛,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恋环境,固然需要他们的个体努力,也离不开社会评价体系的更新和不良社会心态的修复。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