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下半年发生趋势预报
一、上半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5年1—6月份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06.1万亩(包括松材线虫病14.6万亩),同比上升12.8%,病虫害发生危害呈增长态势,全省以中等偏轻发生为主,局部成灾。其中,病害发生15.5万亩,较去年同期下降1.5%;虫害发生90.6万亩,较去年同期上升15.7%。监测覆盖率95%,防治率95%,无公害防治率91%,种苗产地检疫率99%。
2015年上半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呈加重发生趋势,发生面积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上升。其中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继续呈现“双下降”;美国白蛾疫情进一步扩散,发生面积增加;以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总体发生较轻,第一、二代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均低于去年同期;杨树枝干害虫中的草履蚧和天牛均危害较轻;松毛虫有虫无灾,竹类害虫发生平稳。
1. 松材线虫病。 根据去年秋季普查,全省疫情发生面积14.6万亩,同比下降2.4%,病死松树16.5万株,同比下降5.2%,连续十年实现发生面积与病死株数“双下降”。目前疫情发生行政区域涉及8个地级市,23个县(市、区),86个乡镇级疫点,在2013年拔除南通市崇川区疫区的基础上,2014年又基本拔除镇江市新区、京口区两个县级疫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宜兴市、溧阳市、仪征市、常熟市松材线虫病病死株数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高达60%,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局部地区如海州区、连云区疫情发生程度较重,发生面积、病死株数均有所上升。
2. 美国白蛾。 全省美国白蛾第一代发生面积76.5万亩,较去年同期上升52.7%。疫情涉及连云港、徐州、盐城、宿迁、淮安、扬州6个省辖市、34个县(市、区),疫情已突破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向南扩散至苏中。去年暖冬,今年2—3月气温又较常年高1-2℃,导致美国白蛾越冬虫口基数高、发育进度快,第一代危害程度总体较去年严重,宿迁市宿城区、沭阳县、泗阳县,盐城市阜宁县,淮安市涟水县,连云港市灌南县、灌云县,徐州市铜山区、泉山区等老疫区虫情较重,盐城市建湖县、淮安市淮阴区等新疫区第一代美国白蛾发生情况由点块状向块状或片状转变,发生面积进一步增大。目前,全省暂无美国白蛾新疫情的报告。
3. 杨树食叶害虫。 上半年全省以杨小舟蛾、杨扇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10.2万亩,较去年同期下降43.5%,全省第一、二代均以轻度发生为主。由于越冬虫口基数低、近期连续降雨等原因,徐州市铜山区、镇江市、宿迁市、新沂市、昆山市、滨海县、泰州市姜堰区、如皋市等地第一、二代虫口密度均比去年同期低,但在扬州市部分地区、涟水县、淮安市淮阴区、盱眙县、徐州市丰县、盐城东台市、金湖县等地,第一二代虫口密度高于去年同期。由于受到4、5月份冷暖交替气候和近期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杨舟蛾第一、二代发育不整齐,提前出现世代重叠现象。
4. 杨树枝干害虫。 我省杨树枝干害虫主要有草履蚧和桑天牛。草履蚧发生面积0.3万亩,同比下降43%,主要发生在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扬州市等地,多为轻度发生,分布零星,没有造成灾害。桑天牛等杨树蛀干害虫发生1.1万亩,同比下降65%,危害程度较轻,主要在南京市部分高速公路路段和苏北部分农场栽植的北方品系杨树及74杨上发生。
5. 其他虫害。 竹林管理粗放,林分结构单一,易导致竹织叶野螟、黄脊竹蝗等危害。近年来,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竹林通过挂设黑光灯、人工挖除越冬虫卵、化学除治、竹林复壮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竹类害虫的种群数量。今年以竹蝗、竹螟为主的竹类害虫在我省南京地区和宜溧山区发生危害面积1.2万亩,同比下降69.5%。杨尺蠖发生面积约0.045万亩,重点发生在徐州市铜山区。三泰地区的银杏超小卷叶蛾发生约0.9万亩,同比增长14.7%。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在我省苏南的南京市、常州市等地,发生面积0.1万亩,比去年同期下降76.7%。苏南地区的樟巢螟等虫害与往年基本持平,危害程度偏轻。
6. 其他病害。 杨树溃疡病、银杏叶枯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零星发生,危害较轻。
二、下半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
根据上半年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及气象部门发布的气候预测结果,结合历年我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15年下半年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100万亩左右。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将继续缓慢下降;美国白蛾有进一步扩散蔓延趋势,并有可能出现跳跃式扩散;以舟蛾类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在局部地区仍有可能暴发成灾;其它病虫害发生与危害保持平稳或略有下降。7月、8月的天气状况将对我省杨树食叶害虫、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产生重要影响,若降水少,气温高,持续时间长,病虫害则将加重发生,反之,则将减轻。
1. 松材线虫病。 预计2015年度发生面积将在14.4万亩左右,病死树数量将在15万株左右,继续呈“双下降”趋势,疫情仍分布在全省8个市的23个县(市、区)。由于通过重点疫区疫点防治与改造、重要松林资源综合保护、特殊地域封防育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松材线虫病连续十年实现发生面积与病死株数“双下降” ,总体上发生范围、面积进一步缩小,局部区域松树死亡数量有可能有所上升。目前松树成片死亡现象已消失,死树主要呈零星状态,大多位于山势陡峭之处,清理任务更加艰巨。若夏秋之时遇高温干旱少雨天气,则立地条件差的丘陵山区松树死亡数量有增加可能。同时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发达和人员、物资交流的日益频繁,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因人为因素而扩散蔓延的风险愈来愈高,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 美国白蛾。 目前,美国白蛾省内疫情由北向南推进形势明显,省际间经安徽从西、南两面向我省扩散风险极高,整体呈“南北夹击,全线进逼”的态势。6月上中旬,我省徐州、宿迁、盐城和连云港等地共计完成飞防面积200多万亩。6月下旬,我省自北向南持续出现大范围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大面积飞防和强降雨一定程度降低了美国白蛾的林间虫口密度,减轻了危害程度,但今年美国白蛾越冬虫口基数高、第一代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均高于去年,预计第二、三代美国白蛾疫情发生面积将有所扩大,分别为85万亩和95万亩左右,省内、省外疫区毗邻地区可能出现新疫情,美国白蛾疫情在淮安市及其他未飞防疫区和建湖县、灌南县、阜宁县等虫口基数较高地区极可能危害加重。今年,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初始羽化时间提前、羽化期延长,第一代幼虫危害期拉长,将导致第二、三代危害时间延长,世代重叠现象加重。预计我省在7月初进入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中旬进入第二代幼虫危害盛期。
3. 杨树食叶害虫。 今年我省杨舟蛾类食叶害虫越冬虫口基数较低,又受5、6月份连续多雨天气影响,第一、二代发生面积同比下降43.5%,以轻度发生为主。我省徐州、宿迁、镇江、连云港等地第二代幼虫基数较低,并且6月下旬以来,我省自北向南连续形成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对林间幼虫和化蛹成活率造成影响,预测下半年杨舟蛾类食叶害虫发生面积45万亩左右,总体上突发成灾压力减轻,但在扬州市、涟水县、淮安市淮阴区、盱眙县、丰县、东台市、金湖县等虫口基数较高地区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危害。受4、5月冷暖交替天气影响,杨舟蛾类食叶害虫的世代重叠现象提前出现。6月24日以来,我省雨量偏大、气温偏低,可能延迟杨舟蛾发育进度,目前,杨舟蛾处在第二代羽化期至第三代初孵期,预计7月上旬进入第三代幼虫孵化盛期。
4. 其它林业有害生物。 由于近期连续阴雨天气,虫害总体发生和危害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病害有加重可能。
三、防治措施及对策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为进一步推进依法防控进程,全面遏制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全省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办法》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实施意见 》,提升能力,强化监管,继续抓好监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一)继续强力推进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进一步提高松材线虫病防治质量,努力压缩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大幅降低病死树数量。加大疫点更新改造力度,特别是对孤立、面积小、松树稀疏且需拔除的疫点,有计划地加快推进疫点拔除进程;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和阻截防控,明确监测责任,加大监测力度;重视防控的科学性,多措并举,综合防治,遏制美国白蛾快速扩散蔓延态势;重点抓好铁路、公路两侧绿色通道及风景名胜区杨树病虫害的防治,确保通道景观安全。
(二)完善监测体系。 以推进示范站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强各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测报员的业务水平。优化测报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站点的示范导向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全省城乡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严格实行监测预报信息上报制度,做好月报报送工作,美国白蛾疫区监测点实行双日零报告制度。及时发布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及虫情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三)严格检疫监管。 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办法》,切实强化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管。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制度,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动态管理和阶段性风险评估。对涉木涉绿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实施检疫登记,严格执行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及补检的相关规定,不断完善产地合格证和检疫要求书制度,规范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调运行为,严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及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的扩散。严厉查处各类违反林业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行为,为防止疫情传播、灾害蔓延提供保障。
(四)扎实开展普查。 充分利用普查信息交流平台,强化普查组织领导,提高工作准确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全力推动省级专题调查与市、县普查的开展,促进形成高低搭配和有机互补、完整并具江苏特色的普查成果,为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践服务;督促各地以普查为抓手,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的开展,完善体系,健全队伍,规范行为,提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