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青春叫做高考

24.04.2015  18:08
      “甜言蜜语要说给左耳听,因为左耳是最靠近心脏的地方!”—《左耳》。
      4月24日这部讲述有关高考的青春电影,将在已经进入最后倒计时的高考季正式上档。从明天起,不知会有多少回望这段青春的伙伴们坐在电影院里开始思绪万千,来感慨这段让人难忘的黄金时光,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场青春叫做高考!        那么问题来了,话说这样的“高考式青春”是从什么时候才正式上线,就此创造了中国人的一种青春格式呢?要想算清这笔账,就要从1977年恢复高考说起。
      高考“初长成“  5毛钱成就大未来
      1977年,邓小平大笔一挥正式下令恢复高考!一时间无数的莘莘学子们像炸了锅的蚂蚁,纷纷搞起了大动作!没有学习资料就自己憋;没有学习环境就自己造;没有学习动力就自己开挂鸡血模式。当然最棘手的现实问题是:一些70年代的穷屌丝们连搞到5毛钱的高考报名费都很困难。不过能吃苦、能受累、能发狠的中国人,不会被这样的事情真正撂倒。回看现在身价斐然的那些大佬们,张艺谋、俞洪敏、刘震云……他们还是靠勒紧裤腰带,最终拿着5毛钱,带上心中那金光闪闪的梦想踏进了高考的大门。不得不说“这一股”他们买的也是太值了,用第三套人民币里的5毛钱,就换来了今天家喻户晓的斐然身价。       10年翻20倍  要高考需添金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吹活了中国经济。10年的时间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开始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教育。买像样的学习资料,创造相对优越的学习环境。自然而然,高考的成本也是水涨船高,由原来的5毛钱,翻了20倍变成两张第三套人民币里5元的“炼钢工人”。        拼上350张大团结  出去闯
      到了90年代,对于学子们而言,要想通过高考的大门出去闯荡,这笔“高考账单”的支出就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来算。随着高考的日渐普及,高考人数在90年代出现了激增,精神压力随之增大,加倍的勤奋和苦学,只为完成这场跃龙门式的人生转折。除此之外更需要物质方面的大力投入,这时的高考花费基本达到350元,其中复习资料300元,各种文具、一碗鸡汤,约50元,共需要35张第三套人民币的10元大团结。       新千年的高考  有钱就能任性花
      新千年来临,无数的高考学子们为争未来中华人才库的一席之位,已是撕的头破血流。物质层面的付出必然已是360度的翻番升级,负责任的说,此时的高考成本已无法算清。请家教约2000元,住宾馆约1000元,学习资料约1000元,各种补脑液约1000元……还有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简单地说就是:有钱就能任性花。
      高考的账算起来,总是离不开人民币,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80年代、90年代、甚至到新千年,陪伴了几代人高考的第三套人民币始终是人们青春的标记,直到现在,它依旧是很多人茶余饭后不忘聊起的幸福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