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演讲,叫习近平范儿
“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
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各国民谚俗语讲述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的道理。
不断迸出的“金句”,引发网友们广泛喝彩,“习式演讲”再次广受热烈追捧。当“习式演讲”已经成为国际政坛的“著名品牌”时,你可知道其中的奥妙?
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可是,这回百度也不知。
既然如此,就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的小厨来带你一探究竟吧。
◆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用“哈巴里”(斯瓦希里语,意为“大家好”)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萨那”(斯瓦希里语,意为“谢谢大家”)来结尾。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用“安宁哈西米嘎”(韩语,意为“您好”)打招呼,用“感姆撒哈米达”(韩语,意为“谢谢”)来结尾。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有助于倾心交流。
◆ 对着全世界“拉家常”
“我是一个足球迷。中国足球队一直很努力,但目前只有一次闯进过世界杯比赛,带领中国队创造这次纪录的就是也担任过墨西哥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的米卢。”(2013年6月,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
“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
足球迷、俄罗斯文学粉、陕西汉子……习近平演讲时常常透露一些极具个人色彩的细节。对着全世界“拉家常”,不仅拉近了自己与听众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 言近指远 四两拨千斤
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把语言的平实和道理的通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平彻”。这也是“习式演讲”的一大特点。
大家都知道,“中国威胁论”时常被别有用心之人在国际场合提及。习近平2014年3月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回应了这个明显带有“偏见”的问题。
习近平说,“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接着,他话锋一转,“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
场景加数据,寓意深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善用比喻 妙趣挡不住
在习近平的演讲中,妙用比喻俯拾皆是。
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鞋子理论”转瞬就点燃了媒体的报道热情。巴西资深记者和中国问题专家卡洛斯?塔瓦雷斯表示,“鞋子理论”新奇大方、包含朴素的哲学思想又寓意丰富。
再比如,习近平主席会见物理学博士出身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时,借用“牛顿定律”阐释对发展中德关系的看法,诸如牢牢把握合作“惯性”、通过务实合作提升“加速度”、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等精辟论述。
这样的巧喻妙说,一方面易于理解,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位听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可谓妙趣挡不住。
◆ 动之以情 让闻者动心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一位61岁的中国老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找到了失散50多年的生身母亲,母子团聚令人动容。
2012年12月一天夜里,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突降特大暴雨。3位受灾的中国华侨本已脱离险境,仍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12名刚果邻居,其中包括5名儿童。
……
这些故事,都来自于习近平的演讲,很多连本国人都未曾听过。饱蘸两国人民情谊、饱含言者真情的故事,直击人心,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是高手。“习式演讲”,已经成为国际政坛的“著名品牌”。我们大家可都要好好学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