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打月饼重拾那份老味道 鲜肉月饼是南京人发明的?
书香世家酒店肉月饼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摄
新华报业网讯 (记者何洁陈曦)今天虽说才是中秋节正日子,但月饼,估计大家早就吃起来了吧。现如今,包装得如同板砖的豪华月饼已经完全丧失了吸引力。月饼刮起了街头风,人们更爱在大街小巷寻找好味道的手工现做月饼。讲究的人家,更是自己“打月饼”。今年,苏式“小鲜肉”悄悄风行南京。酷爱肉食、平日吃惯了金陵大肉包的南京大萝卜们自然不肯放过这美味。
现代快报记者寻访苏宁两地,揭开“小鲜肉”走俏之谜。
原汁原味的苏式小鲜肉 5元一个,60元一盒
在南京,不是吃不到原汁原味的鲜肉月饼。在新街口,就有一家总部在苏州的酒店专供鲜肉月饼。
月饼不贵,60元一盒,一盒12个,提前1小时预订即可。酒店餐厅里也可以单点,5元一个,现吃现做。
放在餐盘里的鲜肉月饼,个头小巧,清清爽爽,就像早餐桌上的一种寻常点心。认为广式莲蓉蛋黄为月饼中的“模范”的人们,可能忘了月饼本该是这老老实实的样子。
用手一摸,滚烫,果然刚出炉。一口咬开即见肉,一股销魂的香味也钻进了鼻孔。层层叠叠的酥皮,说它软,却隐含着几分酥,说它酥,又潜伏着几分韧,这种粉粉嫩嫩、七荤八素的特殊口感,完全来自于肉馅。在烤制过程中,热量把丰腴的肉汁慢慢渗透到一层层的酥皮里面,不像生煎包那么多汁,却有汁感,一口鲜肉一汪油,油酥夹着肉香,肉香又裹着芝麻香,真是“打耳光也不肯放”。尽管广式及苏式的某几款月饼里都有火腿,尽管火腿也是肉,不过,鲜肉月饼的馅,是像肉包子那样,完全由一大团鲜肉构成。是热腾腾的,肉感的。
食客们往往意犹未尽,会再点几只打包带走,用纸盒装着。到家再吃,还是热乎的。
想想过去,在封着塑料、套着礼盒的广式月饼并不普及的时候,长辈们也是这样拎着几盒包着油纸、盖着红戳儿的鲜肉月饼回家过节吧,如果是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就再好不过,配上毛豆、烤鸭、芋艿,摆放在桌子中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像中秋节的团圆饭了。
在返璞归真的美味面前,那些内置鲍鱼燕窝、外套豪华礼盒的月饼,无论在功能还是外观上,更加形同“板砖”了。
酒店厨师长邵师傅说,鲜肉月饼的秘诀在于两样:酥皮和馅心。
馅心必须是四成瘦六成肥的猪后腿肉,再加入葱姜、白芝麻粉等搅拌而成。酥皮也不是普通的面粉,而是加了一定比例的猪油做成的油面,这也是月饼酥皮的关键所在。酒店月饼生产车间的桌上,一团团油酥整齐地放着,而一边,由面粉、猪油、饴糖和水制成的水油皮也已准备就绪。用水油皮把油酥包起来,中间醒发三次,再用擀面杖擀,让它薄得不能再薄。接下来,揉得筋道,搓成细细的长条,揪成一个个一两多重的面剂子。最后一步,包馅捏合,一个鲜肉月饼的雏形就诞生了。每只月饼重约85克,须一一过秤,确保大小如一。
配料、打面、包酥、开面、摘剂、包馅、塞口、敲章、烘烤、装盒,10道流程,一只鲜肉月饼从配料走到食客手中,需要一个半小时。在制作车间,七八位师傅从早忙到晚,一天能生产一两千只。与此同时,酒店大堂内,早已排起买月饼的长队。
邵师傅说,他们在南京开了四五年,一开始知道他家鲜肉月饼的人并不多,今年明显供不应求了。
鲜肉月饼其实是南京人发明的?
南京还有一家卖鲜肉月饼的本地“老字号”。
这家店就在莫愁湖公园南大门对面的一排小店中,如果不是门前排起的一溜儿长队,你根本不会注意到它。
这家店只卖四样:咸烧饼和甜烧饼,每个1元;鲜肉月饼,每块3元;豆沙月饼每块1.8元。平时,买月饼不需要排队,需要排队的是烧饼,且每人限购20个。但中秋节到了,月饼也要排队才能买到。
“小伙子,买烧饼要排队,我们都排了快一个小时了。”一小伙子见数十人在排队买烧饼,想凑到前面看看。不料,排队等候的大叔大妈都盯着他,有人还提醒他别插队。刚买了20个鲜肉月饼的一位大爷,抖抖手里拎的烧饼,乐呵呵地离开了。排队的人来了走,走了来,始终维持在20个左右。
一炉新鲜的烧饼出炉,老板娘先把各种馅的酥饼移到窗口前,分类摆放好,然后再根据顾客的需要,为顾客取烧饼。一炉烧饼一两百个,也只够七八个人分的。错过了这一炉,又得等上30分钟。
秦女士家住城东,最难忘家乡南通的贴烧饼。在南京生活这么多年,从升州路的老魏酥烧饼到童卫路的庆生烧饼,南京的烧饼她吃过不少,“都是烤箱烤的,不像老家是用炉子贴的。”她说,虽然这家酥烧饼用的也是烤箱,但比较下来,还是这家最接近老家的味道。
“对不起,我们不接受采访。”见记者拍照,正在等待烧饼出炉的老板娘微笑着打招呼,“没必要说,反正南京人都知道我们家,你不写,他们也知道,你问问门口排队的,都不是家门口附近的,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
尽管“不需要宣传”,老板娘还是跟记者韶了十几分钟。
老板娘说,他们是南京本地人,在水西门开店已有十来年了,但这个鲜肉月饼,他们家已经做了三十年。以前在新街口糖坊桥开店,就是现在“高大上”的德基那儿。只不过当年没有打自己的牌子,就是一间简陋的小门面房,门前挂块小黑板写着“卖月饼和烧饼”。拆迁之后,他们就搬到了水西门。
按照老板娘的说法,做鲜肉月饼,他们是南京头一家,当年也没有去苏州试吃过,完全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而鲜肉月饼,到底是南京最先发明的,还是苏州早已有之,他们也不清楚。
“现在苏州是有,过去有没有我不知道。我们一直都有。你们年轻人想象不到,过去买肉都是要凭票排队的,不可能有公家卖鲜肉月饼,计划供应年代,是没有肉的东西卖的。我们当年在新街口买肉,要找熟人,要起大早去排队,还要给卖肉的人送礼,所以公家不可能有鲜肉月饼。”
“我们做的时候,外面不可能有人家做。”老板娘口气很坚定。
中秋前后 一天销量达50万个
苏东坡在《留别廉守》中题:“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可能是最早有关月饼的记叙。一个“酥”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如月小饼”,必为苏式。
在苏州,每年到了中秋节,月饼是绝对不能少的。肉月饼究竟是传统的苏式月饼,还是新出的改良品种?苏州津津长发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潘旻告诉记者:肉月饼古已有之。
潘旻说,苏州是苏式月饼的发源地,在100多年前的光绪年间,就有肉月饼了,它和玫瑰、椒盐、豆沙等甜月饼“并驾齐驱”,是咸月饼中的典型,属于苏式月饼中的一个“肉感品种”。
最近这一段时间,不论什么时候路过长发西饼的门口,都是排着长长的队,有慕名而来的食客,有老苏州、新苏州,甚至还有为了肉月饼从外地特地赶回来的苏州人。潘旻告诉记者,去年长发创下了1000万只肉月饼的销量,今年预计将达1200万只。
别看只是一只月饼,做起来那是相当有说法。苏州津津长发食品有限公司的苏式糕点车间主任、苏式糕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月饼比赛金牌得主何纪林告诉记者,肉馅必须选用新鲜的腿肉,食盐、白糖、淡酱油、味精、料酒、白芝麻、姜末、皮冻、香葱末、麻油一样不能少,而且比例必须掌握好。而做好的肉月饼,关键是新鲜,现烤现卖,皮酥肉香。
在长发相城区的加工厂,肉月饼已经全部从纯手工变成了机械化。何纪林称,全自动生产线的研发,不仅可以保证鲜肉月饼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保持着传统、标准化的口感,更解决了手工制作带来的卫生安全问题。“在自动化生产前,五六十名工人一天才能做三四万只,现在机器每分钟能做100多只,一天产量50万只,全部送到门店销售一空。”何纪林说。
这或许也是长发肉月饼很受欢迎的原因。“一直都觉得长发的鲜肉月饼大小均匀、味道比较稳定。”正在购买肉月饼的老苏州张阿姨说。除了长发肉月饼,其他的诸如胥城鲜肉月饼等也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然,苏州也少不了做甜月饼的,不过因为种类多,甜月饼还全都是纯手工制作。
自己打月饼 重拾那份老味道
“八月十五月儿圆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只月饼一片心啊……”熟悉的童谣让人回味儿时的月饼,朴素无华却格外香甜。“那时候的月饼是那种简易包装,油纸一包,不像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种类多也精细。”50岁的市民刘先生一直在寻找留在记忆中让他心动不已的月饼,而朋友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则信息满足了他的愿望。
在常熟市海虞镇王市中心桥堍北街的12号民居,邻里们自己打月饼。在3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只见大家都在忙碌着做月饼,五六个工作人员,都是左邻右舍,制酥、包馅、成型、焙烤,一切井然有序,甚至有小朋友也前来帮忙,帮忙做最简单的敲章工序。
民居的主人陈守琴今年57岁了,以前她在镇里的商店工作,学到了制作月饼的手艺,现在退休在家了,就想着自己来做这个,除了自己家吃、送亲朋好友,多余的还拿出来卖给慕名“尝鲜”的市民。
“我喜欢做这个,很多尝过我月饼的市民都会说,‘没错,就是那份熟悉的老味道’,我就很心满意足了!”陈守琴笑呵呵地说道。每年农历八月初,陈守琴就会腾出自家房屋的大厅,今年她还特意借了一个大点的烤箱,加上电子秤、擀面杖等,就开始制作月饼了。
“她自己在家做月饼20多年了,一直送给我们吃的。”正在帮忙的邻居郑维英告诉记者, “大家一起做月饼,感觉能找到旧时熟悉的感觉,分给家人吃更加感到甜蜜,一家人团团圆圆。”
陈守琴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真正做月饼前,准备工作不少,光自己熬制猪油就花了10多天,手上因此还被烫出了几个泡。同时,还要买果料,传统的月饼里红绿丝、瓜子肉、核桃仁、花生粉、芝麻粉、葡萄干等等,她共买了11种,为的是制作百果馅料。7斤面、2.2斤猪油,温油、温水和面,然后再一个个包出来,什么样的馅料再盖上什么样的章,放进烤箱烤制约20分钟就成功了。
问起做月饼的秘诀,陈守琴说的最多的就是“凭手感”。苏式月饼全过程没有任何模具。陈守琴现场给记者展示了“手感”,经她的手加入馅料,包出来的月饼用电子秤一称,个个几乎一样重。“10个里面能保证9个一样!”陈守琴自豪地说道。即使是在烤制月饼时,陈守琴也得守着。时不时,陈守琴需要打开看一下,给月饼翻个面,烤的行不行也全看她的“感觉”。
“为了低脂低油健康,现在都改良了。”陈守琴说。月饼出炉后,用油纸一包,红绳子一扎,市民就可以提走了。
在常熟谢桥老街的一所民居,72岁的范菊华也和家人一起自制月饼,她的做法和陈守琴几乎一样。“中秋传统佳节,做月饼也是传统的习俗,现在会做的老苏州人越来越少了。”范菊华说,她想做到自己做不动为止,“毕竟自己做的月饼,吃着放心。”
在返璞归真的美味面前,那些内置鲍鱼燕窝、外套豪华礼盒的月饼,无论在功能还是外观上,更加形同“板砖”了。
编辑: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