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唯一团体奖花落江苏
24日,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部向社会发布2019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国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服务队获评该项荣誉。这是“最美退役军人”评选开展以来全国表彰的唯一团体。
15分钟,接亮手术台无影灯
2004年的一天,服务队报修铃声大作:“我是掘港镇中心医院院长,患者已经上手术台,无影灯灭了,全院停电!”接到报修电话,服务队立刻携带发电机赶到医院,勘探接线,启动临时电源,从接到电话到灯光亮起,只花15分钟。
地处黄海之滨的如东县因受台风、雷电、大潮等因素影响,加上电网基础薄弱,电力故障频发,电力抢修任务非常繁重。
18年前,共产党员、退役军人缪恒生召集同为党员退役军人的白峰、蔡邦相、李桂春商量:“以后苦活累活,咱们这些当过兵的党员先上!”“共产党员服务队”自此成立,红马甲背后绣着“共产党员”4个大字。
“用军人的标准执行每一次任务。”这是缪恒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省电力系统内首支共产党员服务队,他们率先向社会承诺:随叫、随到、随修,24小时值班,365天无休。没有值班室,他们买了行军床,晚上睡在营业大厅等报修电话。很快,“用电有困难,就找‘红马甲’”的口碑就在如东传开。
18年来,服务队一直执行准军事化管理,值班室里所有的被子叠成部队一样的“豆腐块”,红马甲、安全帽、抢修箱等物品整齐摆放,随时保持抢修“备战”状态。
从一开始的4名党员退役军人,到后来有75名退役军人先后加入,18年来,服务队队员始终保持“我是一个兵,全心为人民”的初心不改。
卓越背后是无私的付出,他们曾在断落的电线前拉起红色人墙;他们曾在50℃高温的电缆井下,半跪着托举几十斤电缆长达半小时;他们曾在台风暴雨中抢修排涝站机泵,避免全村农田被淹;他们曾争分夺秒为遭龙卷风破坏的企业复电,使企业按期完成100万美元的订单。
当过兵的缪恒生,平时抢修时特别注意记下街巷名称和位置,休息时还骑自行车去扫街,手绘“如东城区抢修地图”,被队友称为“活地图”。
这些年,随着新城区扩建、老城区改造,“抢修地图”更新了一稿又一稿,成了服务队的一大“法宝”。新队员加入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老队员带领下熟悉地形,获取最佳路线。
服务队至今经历了四任队长,每任都干出了自己的特色。第一任队长缪恒生凭借半军事化管理、“手绘地图”和周到服务,改变了当年老百姓口中“电老虎”形象。
第二任队长刘跃平设计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抢修作业标准化指导卡》,规范日常行为、安全生产、抢修工艺,做到有章可循。
第三任队长顾海峰开始使用“大数据”,把抢修数据录入数据库,判断每个台区的基本情况,分析常见故障发生概率,大大压缩了现场检修时间。
如今,中国矿大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郭鹏当上了第四任队长。2017年援藏、挂职农网改造工程项目经理的郭鹏,在高原反应强烈、右心室变大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坚持50多天吃住在现场。
郭鹏还带领大家研发一款可在线报修的微信小程序,既方便群众报修,还能直接看到维修队实时位置,减少等待的焦急。如今,服务队从“6人组”,发展壮大到覆盖全公司的17支队伍。
18年来,他们共取得23项国家应用专利,29项群众创新成果奖,11项质量管理QC成果奖,这些实用技术创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把烈士战友的父母当成自己父母
1984年,余新明、陈炜等所在部队奔赴前线,临战前夜的战壕里,他们彼此生死相托:“假如我‘光荣’了,请帮我照顾父母。”
1985年,退役回乡的余新明、陈炜、姚锋等6位战友被安排到当时的供电局,他们牢记生死承诺、一起踏上“寻亲”之旅;徐寿如父母、欧阳林父母、刘长林父母、秦德本父母……从此,6位队员就成了18位烈士父母的儿子,称烈士们的父母为“爸妈”。那时他们每月工资只有40多元,但6人和战友们凑了4000元作为“抚恤金”,送给“爸妈”。
从服务队成立之初起,每年春节前,队员们都带上年货挨家挨户看望烈士父母,哪位“爸妈”过生日,大家都要一起上门祝寿。烈士秦德本的母亲生病,队员们安排住院、轮流看护;烈士刘生华的母亲离世,他们像儿女一样忙前忙后、料理后事;烈士张建华家屋顶漏水,服务队帮着整修一新。2016年,余新明和战友带着7位“爸妈”去湖南旅游。老人们多数是这辈子第一次离开如东,他们说:“他们真好啊,就跟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
退役军人党员服务队还设立“爱心帮扶专项基金”,资助孤寡老人、伤残军人等200多人,捐资金额32万余元,为特困职工、伤残人士等困难群体提供各种服务1.9万多次,用赤诚相助书写小善大爱。(唐悦 杨少玉 宋爱军)
来源:新华日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