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大地纵横驰奔

27.12.2021  13:21

   我省抢抓战略机遇,打造人才强国雁阵格局重要支点——

   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大地纵横驰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擘画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战略部署,赋予江苏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

  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奋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省委书记吴政隆强调,要建设更具影响力的重大载体平台,打造人才平台、科创平台、研发平台,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强磁场”。

  抢抓机遇,

  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当前,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江苏能不能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准,布局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和平台?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这个要求。

  借鉴国际三大著名湾区和世界主要城市群发展经验,南京、苏州、无锡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有利于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人才协同创新生态,既能率先形成区域战略支点,又能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雁阵格局。

  对于被赋予重要使命的三座城市而言,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该怎么发力?如何在雁阵格局中为全省全国多作贡献?寒冬里,火热的思考已经蔓延开来。

  以南京为例,南京人才工作起步早,成效好,但面临周边上海、合肥等城市的竞争和追赶,压力不可谓不小。

  依托53所高校、12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9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这一手科教创新独家资源,更大的“棋局”如何布阵?

  显然,支持在宁高校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形成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学科集群,强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南京必须做,也必须做好的事。

  除了发挥好现有资源,这座城市的目光也正对准稀缺资源——战略人才力量和海外人才力量。记者了解到,南京将重点从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平台、打造海外人才首选发展平台、打造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平台、打造区域资源集聚辐射平台等几个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能力,确保重点方向、重点领域战略人才供给自主可控。

  开放的苏州,呼唤更为开放的人才格局。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苏州如何稳稳握住手中一系列“王牌”?还需利用好开放大市优势,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千方百计引进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比如,加快绘制全球高端人才图谱,打好人才支撑“组合拳”,靶向招引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这些都是苏州已经明确定下的路径目标。

  目光再看向无锡。尽管已经拥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但本地高校院所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不足,是无锡实现“向上一跃”必须面临的考验。考验升级,唯新不变。创新驱动,是这座城市必须抓牢的人才“核心密码”。

  无锡市有关领导表示,无锡将实施科创载体“攀高计划”,聚力打造一批高能级载体,攻关一批高水准技术,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集聚更多“高精尖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发展高地。

  “全力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引领性创新举措,加快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和一流创新载体,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地、国际人才首选地、科创成果主产地……省里将从政策、机制、激励等多方面入手,鼓励支持这几座城市加快探索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筑巢引凤,

  做强聚才高能级载体

  当前,“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集团军”创新,已成为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的新特征。

  以刚刚成立一周年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为例,超强“智囊团”的支撑下,太湖实验室完整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技术体系;协助“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首次常规科考应用……在深海探索领域烙下多个“太湖印记”。

  让更多的“千里马”在江苏奔腾,不能没有能策马奔腾的千里沃野。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尽管江苏省内已经聚集了一批高能级科研载体,但在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更具有影响力的重大载体平台建设上,仍存在数量和层次上的明显“短板”。

  “人才到不到江苏来,关键取决于江苏有没有适合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和产业基础,缺乏聚才的重大平台,必将带来高端人才流失的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吐露了自己看法。

  如何破除“短板”,延伸“长板”?刘加平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既需要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也需要发展壮大高水平研发机构,江苏有高校168所,各类研发机构750家,研发人员91万人,亟需优化整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人才创新载体的步伐。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该厅即将开展的重点任务清单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人才创新事业高能级平台,依托省实验室、重点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战略型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实施院地共建,指定支持省实验室建设人才科研特区的政策措施。

  大平台多多益善,但也不能光建不管。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深化重大科技平台用才机制,省科技厅还将加快推进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和太湖实验室建设,研究出台“人才科研特区”政策,在赋予更大的用人自主权、人才双向自由流动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聚合优势,

  打造区域人才聚集地

  从空中俯瞰,江苏的版图状似一个“独角兽”,开拓、进取、创新是这片富饶省域最为鲜明的标签。市域强、县域强,各有各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建好新时代人才强省,需要下好全省一盘棋,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合力。

  “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人才集聚地,需要处理好重点突破和协同发展的关系。”省社科联科研中心徐军海研究员说,既要结合各城市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鼓励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一城一特色”,又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推动组团化、一体化发展,促进人才资源跨区域融合互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人才高地这块“拼图”上,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长三角龙头上海的北翼,徐州和南通都要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建成有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平台。

  靠江靠海靠上海,作为江苏第四座万亿之城,南通在人才的“招兵买马”上聚焦对接上海,融入苏南,打出一套“特色拳”。一方面加强与上海高校院所、产业部门、科创园区、行业协会、猎头机构对接,引进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吸引上海等地人才的技术成果来南通转化,打造“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的创新创业新模式。

  数据显示,南通引进的江苏省“双创”人才超40%来自上海,超70%来自长三角区域。这张南通英才的精准画像,也是做好下一步引才工作的精准导航。

  “上个月,我们对外发布了南通‘人才新政3.0’,特别提出为南通企业在上海、苏南等地的离岸创新研发人员提供同城待遇和津补贴。”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说。“目前,南通正在高标准建设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的沿江科创带,前不久成立了南通科创投资集团,还将成立人才发展集团,全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

  今年以来,徐州市着力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区域性人才集团,设立总规模3.7亿元的“彭城英才”创业基金,建设人才赋能大数据平台,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生态不断优化。

  “以高水平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为契机,徐州将在制定政策、创建环境和搞好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作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剑锋说。

  赋能要精准,更要“”出真效果。王剑锋表示,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徐州将持续抓好“555”引才工程和“赋能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产业链人才攻坚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建设高能级平台载体,集全市之力支持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记者 徐睿翔 林元沁)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