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哭快递小哥反转:不明真相的心疼 多是自怜
这两天,你被“快递小哥因快递被偷雨中暴哭”刷屏了吗?有多少人表示心疼快递小哥?然而打脸来得太快。今天,上海普陀警方称,这名快递小哥暴哭,是因为与女朋友吵架,并没有快递被偷。
又是一起反转新闻。网友用“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看图说话”,来形容最终真相与早期传播大相径庭的“新闻”。此次事件,即是反转新闻的教科书式演绎。
视频发布者称“我错在先入为主”“做人太感性”。或许,这是真话。但即便如此,此事造成的舆论震荡客观存在,被啪啪打脸的,首先应该是视频发布者。
微博是网友发布信息的重要载体,但它同时也自带公共舆论场属性。网友的任何言论,都有可能经传播走样。网友发布微博时,并不是敲下140个字、上传一段短视频这么简单,其背后,还应有另一套伦理与机制需要遵循,底线就是:尊重事实,有一说一。
但我们见过太多“脑补”式信息。一些网友、自媒体,或出于名利,或为渲染某种情绪,兜售自己的价值观,或只为表达某种感性认知。他们不愿耗费心力去追问真相,却唯恐落于人后,在网上急吼吼地发原创、“抢头条”,最终被打脸。这一次,能打醒这些网友吗?
其次,为何会有专业媒体扮演不光彩的角色?网友和自媒体众声喧哗,但媒体的公信力更容易让人有“敲章确认”的实锤之感。诚然,苛求媒体在任何报道中都不出现偏差不现实,但以此次事件而言,向警方求证一下就能辨别的伪消息,为何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道里?是否有迎合热点的浮躁心态?相关媒体不能不有所警觉。
再者,信息接收方为何会一再相信并传播这些消息?表面上看,有信息率先掌握者的优越感,有标榜与传递爱憎的表达诉求,还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人家没有理由撒谎”等心理的加持。
但细究起来,与信息的“真实度”与社会关联度有关。以此次事件为例,一则,微博发布者以目击者自居,时间、地点、人物、画面俱全,还“有视频有真相”,不容人不信;二则,眼下还是双十一后的快递爆仓期,不少人都对快递小哥的劳累耳闻目睹。他们的生存状况,容易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何况,人们同情快递小哥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自我代入,联想到自己在职场与生活中的诸多艰辛,进而通过“点赞评”放大、强化情绪。
有人或许要说,不就是网友一次不实信息最终被证伪的过程吗?只要不是动机恶劣且造成严重后果,大可一笑而过。真的那么简单就好了。
一方面,“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友任性表达零损耗,警方调查、辟谣却要耗费一定时间精力,这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运作的成本。虽然这也是警方的义务,但这种消耗意义并不大;另一方面,事实真相与原始传播的巨大落差,很容易引发网友被戏弄、被欺骗感,这种群体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给互联网的信任生态蒙上阴影,人们将很难辨别出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最终为信任危机买单的还是全体网友。
人们向往“真善美”,可见“真”是“善”和“美”的基础,失去“真”的根基,“善”和“美”有如沙子堆积的城堡,很容易坍塌。多点耐心,等等事实,方能不被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