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125.8亿元,增速高达471.8%。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闵栋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他表示,目前,中国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仍处于探索期。从2016年开始,部分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可穿戴市场将正式进入启动期,预计2016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闵栋表示,在众多产品中,消费者在选择可穿戴设备时,更倾向于传统终端企业,苹果、小米、华为位列三甲。在市场价格方面,超过50%的消费者购买预算在千元以内,但中高端市场同样存在,各价位段均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买单。
针对当前的市场情况,闵栋表示,截至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在探索期,表现为各类产品规模均有限,消费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而从2016年开始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进入启动期。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服务类产品逐步成熟,产品差异化加大。从2019年开始,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商业模式逐渐完善,产品被消费市场接受,健康大数据服务更加成熟,产品更加细分。2022年进入市场成熟期,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趋于成熟,进入门槛提高。
《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还提到,在2015年125.8亿元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中,仅智能腕带(包括智能手表)设备一项的市场规模就达到122亿元。相比2014年,智能腕带设备消费级市场规模增长481%。
对此,闵栋表示,尽管增长迅速,但智能腕带设备却存在使用时间不长、用户黏性较弱的问题。在购买智能手表的用户中,有30.8%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使用时间一年以内的占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