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江苏“创”出发展乘数效应
近日,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在南京启动。一支支由诺奖得主、院士专家率领的院所团队齐聚江苏,深入企业园区,让企业与“最强大脑”面对面,聚焦科技前沿,共话协同发展。近年来,江苏聚焦企业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需求,与专家院所联合培育创新团队,为创新引领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江苏样本”。
院企对接夯实创新根基
“电子科技大学的声光检测研究室在全国数一数二,与他们合作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快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对企业的发展帮助巨大。”江苏徐州伟思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立告诉记者,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已有三年之久,这次对接会后,他们还将在徐州共同成立智能传感产业研究院,通过产学研联合,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及技术支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牵手大院大所,充分运用社会科技力量为企业发展服务。苏州智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自2012年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合作后,年产值实现了从几百万元到1亿元的跨越;南通中天科技集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签约后,双方将共同突破7000米水深的连接器关键技术,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如果不是与大院大所展开合作,我们这种地方企业很难取得这样的成绩。”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感慨道。
据了解,江苏已经实现了中科院所有应用类研究所和“985”高校与江苏合作的全覆盖,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载体4000多个,“校企联盟”11800多家,校企共建工作站4000多个,累计引进院士300多位、院士团队3000多人。
以才聚才铸就产学研“永动机”
2015年,南京江北新区成立,众多科研院所的目光聚焦于此处的产业技术研创园。“研创园不仅基础服务设施完备,而且高校众多,高素质人才集中。”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教授Hideka Okina在考察江北新区时难掩兴奋,他对正在建设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试点工程兴趣浓厚,希望在新区寻求合作伙伴。
近年来,江苏与国际专家院所的“联姻”,正不断结出硕果。2010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开展产业技术研究,短短几年间便在纳米科技、生物医学等6大领域培育孵化了37家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伊·鲍曼合作签约,仅3年时间,科研团队便在石墨烯领域、人工肌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江苏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交流关系,每年组织各类产学研专项活动4000多场次,参加企业30000多家次,签约项目6000多项。
科技服务创新永不落幕
“挂出了寻找‘雷达回波信号处理’技术帮助需求后,不少院校专家都主动联系了我们。”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黄晨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企业与院所间的沟通,对接会的每个专场活动都有一张“需求榜”,上面录满了各个企业的技术需求,供院所来揭榜。据统计,在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期间,合计参会企业有13000多家次,活动现场签约重大项目21项,投资总额达318亿元。
为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院企持续创新,江苏还专门开发了大院大所对接的“云平台”,提供大量的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科技成果的信息,用户可以24小时在线查询、对接。目前,云平台已在线征集科技成果3361项、创新团队610个,智能推送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信息近20000条,已推动达成3500多个合作意向和签约项目,创新引领产学研合作在江苏蔚然成风。
“江苏将着眼于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政府要当好企业的‘店小二’,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提高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在江苏创业创新的便利度和满意度。”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说。
郑晋鸣周亮
(原载《光明日报》2017年7月23日2版)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