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设,城市进化的常州镜鉴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2000多年来,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论述,被全世界奉为城市发展之圭臬。历经数千年发展,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庞大,更为发达,但蓦然回首,人们又都看到,糟糕的环境,拥堵的交通,高企的房价,陌生人社会……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已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也是每一个城市人心中的隐痛。
尤其是江苏,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当下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把GDP的巨大优势转化为普通人的幸福感。
尤其是今天,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容量渐不堪重负,互联网打破“熟人社会”的新时代,如何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加智能,更加幸福?这是任何一个城市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当我们把目光移向常州,分明看到了城市进化的另一个样本。
“这里,是所有梦想开始的地方”
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第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第二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
“每天下班回到家,冲一杯热咖啡,喜欢站在落地窗前,静静地看这个城市,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27岁的朱祥勇,是常州科教城天润国际花园小区的一位年轻业主,也是一名籍贯宿迁的新常州人。
5年前走出常州大学校门的朱祥勇,并没有像其他地方大学生那样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四处奔波。常州发达的民营经济,给了科教城10万在校大学生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毕业即就业是一种常态。朱祥勇进入当地一家知名民企,从基层文员干到部门副职,月薪也从最初的5000多元翻了一番。2013年,他在科教城买下一处108平米的三居室,成为“有产阶级”。“轻松圆上‘住房梦’,让很多在北上广打拼的同学羡慕不已。”朱祥勇说。
在常州,每年有数万名这样的大学生,经过短短几年打拼,就实现了毕业后的第一个梦想。由宜居成本观之,无论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在名城荟萃的长三角板块,常州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今年6月,上海易居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名为《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的报告,这份报告以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为参考标准,来衡量城市房价是否合理。报告显示,全国房价收入比最高的是深圳,达到20.2,而常州仅为6.8。这意味着,在深圳,年轻人不吃不喝需要2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在常州只需要6年。这一数值,也最为接近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人居中心给出的“合理的住房价格”水平。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据统计,常州市区暂住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的90.8%。大量的外来人口并没有推动常州市区房价猛烈上涨,原因何在?
“早在2013年,常州市就出台了《创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从保障对象扩面、保障房准入退出机制等七大方面进行部署,准入门槛逐年降低。”常州市房管局负责人认为,面广量大的保障房体系,让城市低收入人群低成本实现“安居梦”。
更深层的原因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超前布局,极大消弭了城乡公共服务差异。早在2009年,常州开出全省第一条BRT专线,与发达的城乡公交网线互为补充,缓解了人口向市区过度集中。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养老、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商业布局……常州通过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行市政、公用、民生领域的信息互联互通,将智慧城市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管理的每一个领域。今年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调查排行“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常州名列榜中。
“一座智慧的城市必然是宜居的城市,宜居的城市必然优先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资源,这正是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常州市委书记阎立认为,城市智慧发展的另一个可见成效在于,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未来家园的现实模样——更宜居、更美好、更幸福。
“这里,是石头上都能开花的城市”
“城市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知识、经验,互相学习。”
——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蒂贝琼卡
来过常州的人,都会对武进区一栋色彩斑斓的建筑念念不忘。这座造型若凤凰展翅的建筑,就是斩获201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被建设部评为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常州凤凰谷大剧院。这一项目集成了包括立体绿化系统、绿化节能、太阳能光伏系统、雨水回收系统在内的15项绿色技术。它不但是一个节能率高达73.6%的单体建筑,更是一个世界最前沿绿色技术的形象展示馆。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常州武进区的一处政务办公楼里,迎面就是一道“绿墙”。通过以色列精确滴灌技术和垂直绿化技术的应用,硬是在一整面墙上栽出了400多盆绿植!
凭着这份对绿色城市的热忱和追求,2012年,常州市被住建部授牌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在国家战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常州绿建区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园区列入其中。
走进建设中的国内首座绿色建筑博览园,仿佛步入世界绿色建筑的“大观园”。一座看似不起眼的两层小屋,是芬兰FIAC示范项目,低冲击开发、生态水系统、空气环境控制、智能信息化控制等先进绿建技术隐匿其中。一栋外形酷似集装箱的平房,又是美国诺森的杰作,这是一种以轻钢为骨架进行空间组合的全新建筑概念……一座近零碳排放区的示范工程正在这座绿色建筑主题公园生动呈现。常州武进绿建区党工委书记徐宁介绍说,作为国家住建部和省政府“部省共建”的重大项目,肩负引领绿建发展新路径、创新绿色城市新形态、推广绿色生活新方式的使命,武进绿建区正在走出一条以绿色化为引领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子,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区、绿色生活先导实践区。截至目前,共有65家绿建企业入驻,签约总投资270亿元。
“绿色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邹燕青介绍说,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至50%。实现这一目标,常州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意义重大。
现代化不能让车水马龙的喧嚣、雾霾围城的迷惘,淡漠了田园的乡愁,湮没了绿色的生机。追求城市之绿,不但关乎决策者的管理智慧,更基于绿色技术和产品研发的产业底色。走进常州绿和环保建材公司生产车间,听不到轰鸣噪音,看不见粉尘飞扬,庞大的德国哈兹马克处理设备在封闭下沉的生产区静默作业,每年将有160万吨建筑垃圾在这里变成新型节能环保“海绵砖”。今年8月,常州绿色建筑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首批17家会员单位联合承诺,“节能环保,筑梦未来,共同打造绿建生态链”。
单个绿色建筑的简单叠加不是绿色城市,单个绿色技术的简单堆砌也绝非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因地制宜的技术优化整合与集成创新。常州人理解的“绿”,早已突破了城市绿化的初级层面,他们更加追求城市立体开发的绿色布局,慢行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多元应用的绿色能源,循环利用的绿色资源和节能改造的绿色建筑。他们不但视绿色为城市的主色调,更期待把绿色作为一张跻身世界名城的“常州名片”。
科教城里绿树成荫,创意园内草长莺飞,大运河畔杨柳依依。看得见的城市绿化和看不见的绿色技术、产业和理念,给这座城市深深嵌入“绿”的基因。常州,为绿色孜孜创新,又因绿色而生机勃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先行先试的发展智慧?
“这里,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家园”
城市,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构造,致密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
一张废纸可以做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随手一丢的垃圾,在常州,它却点燃了100多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命之光。
常州女孩王圆出生时,就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母亲打零工的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手术费用。2008年,常州团市委、市志愿者总会、市慈善总会发动全市市民“捐出一张废纸,奉献一份爱心,救治先心病儿童”,幸运的王圆被第一时间排进了“爱心手术”计划。她说,“一张纸帮助了我,我也要像漂流瓶一样传递下去。”
短短几年,常州全市共回收“爱心捐献废纸”8699余吨,募集善款604万余元,成功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救治手术110例。“捐一张废纸”的爱心接力,用节俭养德的温度延展了“慈善之城”的深度。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华慈善总会将这项创意探索作为节约型公众慈善的“常州样本”推广,现已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59个城市开花结果。
“慈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基石。如同一盏明灯,在温暖受助者的同时,它的光芒也照进每个人的心堂。”常州市文明办主任梅向东说,打造爱心之都,慈善之城,常州并不热衷于“造典型”,而是吹响爱心集结号,踊跃响应的声音总是来自每一个普通的你我他。
在常州,1万多所遍布城乡阡陌的道德讲堂,让数百万市民凝聚在充满爱心和温暖的道德星空下。“最美保安”吴文权凭借残疾之手,托举起车祸落水者生的希望;双桂坊美食街的“麻糕哥”廖宜球坚持不用地沟油,登上了中央文明办的现场会;倔强的抠门老汉74年攒下百万巨款,毅然裸捐给特困学生……在城市的熙攘人群中,你可能无法一眼认出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却是城市里最美丽的面孔。
一支支志愿服务队扎根城乡,让空巢老人身边有儿女般的照料,让农民工身边有朋友般的关照,让留守儿童身边有父母般的关爱。统计显示,常住人口469.64万人的常州,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51万人。在中国慈善城市评选活动中,常州两次荣列最高等级的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
“城市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缨认为,常州打造“爱心之都、慈善之城”,以道德来涤荡心灵,蔚然向善之风,进而树立现代公民的精神向度,为这座城市添了“温度”,更增“厚度”。接受过爱心救助的外来务工人员虞秀琴则直白地说:“常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家园。”
“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是一座公平的城市,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创新的城市,一座生态的城市,一座易于交往的城市,一座密集而又多中心的城市,一座具有多样性的城市。”世界建筑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曾这样描绘他心中目的“理想城市”——这,正是常州城市智慧发展的终极目标,且行且近。
新华传媒智库集体撰稿
执笔:王世停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