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省级智库剖析个案 解信访难题南京有智力波
维权3年的南京某小区业主顾女士日前向记者传来好消息:开发商将进行整改,还自己合法权益。让她感慨的是,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施国庆教授多方调阅规划资料、研究政策法规,推翻了“没有违反规划施工”的结论,该案定性为“开发商违规操作”,促进了事情的解决。
在南京,像施国庆这样,正常工作之外“问诊”疑难信访案件的专家学者有近20位。以他们为主体的南京市信访工作专家智囊协会,除了介入案件化解,还研究信访课题、培训信访干部、提供决策参考。近5年来,南京市信访局主动引入的这束专家“智力波”,在系统内外持续激荡出正能量。
2011年4月,作为全国信访系统的创新,南京市信访工作专家智囊团宣告成立,汇聚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省社科院和省委党校的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公共管理学专家,明确指向化解突出信访矛盾。2013年,智囊团转型为智囊协会,成为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仍秉持为信访服务的工作宗旨。
权威专业、客观公正、细致耐心,专家们“智”解信访难题。协会秘书长、原南京市信访局巡视员庞继霞说:“听案、问案、包案,专家先后介入106个信访案件,其中近半成功化解。有的‘死案’变‘活案’,十分不容易。”比如,自1992年房屋被拆后,林梅(化名)即开始维权,诉讼与信访交织,区法院认为纠纷是落实私房政策问题、不在法院受理范围内。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吴英姿反复调查论证,发现区法院定性有误,实质是因拆迁行为不当引发的房屋产权纠纷,法院应予受理。2014年,协会将调查结论函告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此后,区法院受理了林梅的诉讼。
63岁的林梅回忆:“见过3次吴教授,她很同情我,耐心听我讲情况,叫我相信法律。我很感谢她。”记者“逼”吴教授算算她为此花了多少时间,吴英姿笑起来:“她很能讲,加上年代久远、事情复杂、资料特别多,常常一讲就是半天。研究她的案子,我前前后后至少用了10天。”这位语调温婉的教授坦陈,专家们介入的都是“硬骨头”,“过程很痛苦,真没啥趣味”,但这是一份社会责任。
为顾女士信访案写下6000字报告的施国庆说,专家介入个案的前提是专业对口、了解政策,依据法律、政策和事实作出判断,不具体处理案件,而是站在公正立场提供意见,指出偏差症结,提出解决之策。在赢得有关部门尊重的同时,专家们也用专业知识引导信访人走出认识误区,回到理性解决问题的轨道。
自智囊团成立,专家们还开展了信访理论研究。去年暑假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海波团队抽样分析该市2007年以来的7992件信访事项,座谈会从区县一直开到国家信访局,今年初拿出了研究成果——《全面改革信访制度 回归群众工作本位》。张海波介绍,他们既研究访民的心理、诉求,也研究政府体系如何应对,发现“信访不信法”“不闹不解决”“越维稳越不稳”等问题并非哪一方单独造成,而是双方长期互动、信访制度功能偏离预期的结果。团队据此提出,信访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回归群众工作本位,核心是强化信访制度的民意汲取功能,弱化其权利救济功能。
几年来,专家们和市区信访干部先后围绕矛盾化解多元机制、信访体制机制改革等进行联合研究,做了十来个接地气的课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坦言:“有的研究结果影响了信访部门,有时是信访工作人员矫正了专家不太符合实情的观点,共同为改革信访制度、破解信访难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案。”
庞继霞记得,专家们对信访干部进行培训时,有的干部对“专家怎么那么了解信访”感到惊讶,有的反省“过去都是埋头干、心情也压抑,今后要转换工作思路、做好心理调适”。后来,全省信访干部培训也从协会请老师,童星、吴英姿应邀走进省信访局课堂,讲授“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与“依法处置信访问题”。
南京市信访局长孔祥勇说,在信访工作中引入专家智力资源,对于推动社会矛盾化解、促进信访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会成功运作的基础上,该局又提议成立专门的信访智库,得到多方支持,1月底成立的信访与社会矛盾研究中心被纳入省级智库——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的框架之下。该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彭华民告诉记者,作为国内较早成立的信访智库,中心将着力为信访事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对引发突出信访问题、社会矛盾多发领域的政策提出修正完善意见,围绕信访制度改革提供决策智力支持。
编辑: 郭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