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看两会|撸起袖子干,奋力走在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特点?2018年经济怎么看、怎么干?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过去五年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再次令世界瞩目,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报告中的经济数据很亮眼,您能作些解读吗?
刘志彪:从整体看,我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这说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贡献越来越大。此外,中国经济实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变化。有四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一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51.6%,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二是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达58.8%,超过了投资,快要占据主导地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超过了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贡献的总和;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比一般制造业的增长要快。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指标,比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刘志彪:6.5%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实事求是的。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时代,不能再过分追求速度,速度太高质量就难有保证。这个速度是比较合理的,为高质量发展留下了空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率呈L型。6.5%并不慢,在全球也是一枝独秀。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2.6%安排,比去年预算低0.4%,同时,货币政策稳健偏中性,这意味着投资规模将会有所收缩,会对钢铁、化工、煤炭、建材等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
记者:对于做好今年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关注三点,一是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三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其中,第二点中提到“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请您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刘志彪:我认为,思想再解放,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问题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把能不能解决发展问题,能不能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改革再深化,就是要把市场取向的改革进行下去。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市场化过度的领域往回拉,比如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二是还有相当多的领域存在改革不足,需要加大力度。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目前的产权保护还不到位,要进一步加强,要对公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二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程度、范围要进一步扩大,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的范围更宽,市场调节的程度更深。三是政府的范围要合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要划分清楚,政府的规模要适度,政府对市场的治理要法治化。开放更扩大,就是要实现双向的、高水平的、全方位的开放。过去我们的开放都是出口导向,是单向的开放,现在还要加大进口,除了一般商品的进口,还有服务贸易、生产要素的进口,特别是高端要素能为国内的创新驱动提供服务。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不仅要向美国、欧洲、日本世界三大经济体开放,还要向“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开放,在世界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中国的作用。
记者:对江苏而言,应该如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举措?
刘志彪:可以预料,两会之后,各个地方都会鼓足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新一轮地方区域性的竞争已经呼之欲出,过去竞争是以GDP为中心,现在是以高质量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江苏也要反思自己,究竟哪些方面发展不够,存在松懈与干劲不足?比如外向型经济,过去江苏是先锋,现在有所减弱,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再比如工业化,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能做出品牌、在全国叫得响的有几家?拿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千亿的企业来说,截至3月5日,江苏只有5家。
回顾江苏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宏观上讲是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具体来说是发挥了基层干部、企业家的作用。第一次机遇是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村镇干部和农民的创业精神。第二次机遇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江苏依靠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依靠“四千四万”的精神,让外向型经济走在了全国前列。现在发展新兴产业,江苏要走在前列仍然需要依靠这样的精神,把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企业家调动起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颜云霞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