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十四道拐:“无名英雄路”的星火记忆

06.09.2015  23:04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6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新华网贵阳9月6日电(记者郏亦真)周末的午后,贵州晴隆县城南郊一公里的观景台上,透过雨后初晴的天空,群山间一条蜿蜒曲折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尽收眼底。这条曾经的“无名英雄路”背后,承载了许多人厚重的抗战回忆。

  晴隆二十四道拐,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呈S形建成,全程约4公里。抗战期间,二十四道拐是国际援华物资输送前方的必经通道。1942年,二十四道拐在援华美军和当地民众的配合下抢修加固,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也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的重要地标。

  当年的滇缅公路已被铺上平整的柏油,二十四道拐却仍保留着原本风貌。雨后沙石路面上的坑洼,被雨水冲刷得黑亮的“美军墙”,都在诉说着70余年历史的沧桑。二十四道拐设计者邹岳生的后人邹人倜感慨地说:“大伯父生前很少回忆这段历史,但这次重走二十四道拐,才感受到他当初的巧思和修筑的艰难。

  随着邹人倜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只邹岳生当初使用过的罗盘。泛黄的表盘上,印刻着邹岳生带它走南闯北,行测丈量,为国家设计修筑20余项公路、铁路项目的记忆。

  八十九岁的抗战老兵郝克明,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二十四道拐。他十五岁加入八路军129师,在烽火中随军从华北到云南边境。对于晴隆二十四道拐的意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郝克明有着更深的理解。

  

  当年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经典照片“二十四道拐”(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他认为,晴隆二十四道拐无异于滇缅公路的咽喉。正是沿着这条当年“汽车不如徒步快”的崎岖公路,国际援华补给才能在海上航线已被切断的情况下,源源不断送往前方战场。“二十四道拐无疑是贵州对抗日战争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郝克明说。

  这样一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的一张老照片闻名全球,却也曾因具体地点众说纷纭,成为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贵州晴隆县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烽火记忆,也因此而为世人所知。

  二十四道拐研究专家陈亚林介绍说,为支援抗战,修筑二十四道拐时,晴隆县城所有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能拉能驼的牲口也全部上阵。当年人口不足5万的晴隆县城,被征调上前线的人数达3800余人,每六个青壮年中,就有一个投身抗战保家卫国。此外,晴隆还为多支在此休整的抗战军队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

  入夜,本被黑暗淹没的二十四道拐公路上却亮起了点点星火,火焰随着人流前行,如同一条蜿蜒在二十四道拐上的火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2974名晴隆县民众手持火炬,举行了重走英雄路的活动。

  七十余年前,历史的黑暗中,这条公路点燃的是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如今,“无名英雄路”的星火之夜里,二十四道拐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再度被镌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