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之父”是扬州中学1935届校友

15.06.2015  12:20

  朱九思和老伴合影(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中国江苏网6月15日讯 一代教育大家、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老校长朱九思,6月13日在武汉溘然长逝,享年100岁。这位被誉为“华工之父”的老校长是扬州人,是扬州中学1935届校友。

  记者昨从扬州中学了解到,2006年—2007年,该校《树人堂下》编写组曾到武汉拜访这位知名校友,而在当时的对话中,他对母校透露出浓浓的怀念之情。

  1

  扬中校友回忆

  他对母校感情很深

  “当时我们到武汉拜访他,他身体不好,在家休息。他被誉为‘华工之父’,学校很尊重他,医护人员每天到他家去,给他吃药、打点滴……”《树人堂下》编写组成员、扬中校友刘国怀告诉记者,朱九思对扬中的感情很深。

  “他家住在国庆路东边。采访他的时候,他回忆起以前在扬中求学的时候说,后来在华中工学院的许多做法,都得益于扬中,都是在扬中受到的启迪。”刘国怀对朱九思的另一个印象是:很客气。“当时在武汉还有几位年长的扬中校友,都90多岁了,他想约大家一起来吃个饭,但他身体不好,我们谢绝了老人的好意。

  2

  树人堂下写道

  办学思想起源于扬州中学

  在《树人堂下》一书中,记载着朱九思的“扬中情怀”。

  “这个说起来有点奇怪,但我反复考虑也并不奇怪。我很幸运,青少年时所在的中学是很好的一所中学,当时社会舆论是‘北有南开,南有扬中’。”1992年,朱九思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高等教育系的一位教授,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交谈。这段话,就说他对自己办学思想形成得出的结论。

  “学校好在什么地方呢?第一,教师水平高,教书教得好,学校的校长叫周厚枢,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是学化工的。他最大的功劳就在于聘请了一批好教师。第二,课程设置有特点,首先是文理并重,其次是比较丰富,如除教普通英语外,还开英语修辞学,又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开出这三门独立课程,数理化除基本课以外,还设选科;此外,初三就用英文原版教材《立体几何》,高中数理化则完全是英文版教材。”朱九思曾说,自己提出一些办学的做法,无疑受到某些大学的影响,受到去国外访问的影响,但确实也有当年扬州中学的影响。“可以说,长期潜伏在我思想深处的扬州中学是我的第一个榜样。”记者邵伟

  【新闻延伸】

  朱九思的“扬中回忆录

  我很幸运,青少年时所在的中学是当时很好的一所中学。我是江苏扬州人,学校叫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这所学校好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北有南开,南有扬中”。就是说,北方办得最好的中学是张伯苓办的南开中学,南方就是我的母校。我在这个学校受了6年教育。这个学校也有不少扬州以外的学生。主要是江苏省内的。

  这个学校好在什么地方呢?第一,教师水平高,教书教得好。学校的校长叫周厚枢,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是学化工的。他最大的功劳就在于聘请了一批好教师。不但聘本地的,还从江苏的南部邀请,因为不论是经济上、文化上,长江以南比江北要好,比较发达。第二,课程设置有特点,首先是文理并重,现在中学重理轻文,使学生容易形成偏废,很不好。尽管我们那时考大学报工科的比较多,因为有个饭碗问题。扬州中学毕业生也不例外,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文理并重。语文(那时叫国文)和英语当然重视,但中外历史和中外地理也同样重视,内容很充实。相比之下,现在中学史地课的内容相当单薄,学生又偏废,从长远看,实在令人担忧,因为史地教育实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特点,概括地讲,就是比较丰富。例如英语,各校都一样,但除教普通英语外,又开“英语修辞学”,其实这是大学英语系的课,但是我们中学竟然安排了。又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开出这3门独立的课程,在一般中学很少,因为既要增加课时,又要有教师讲。但我们这个中学每门课讲一个学期。虽然学时很少,每周只讲两堂课,但硬是3门课独立。此外,生理卫生课学1年,讲得还要多。我们都是青年人,生理方面很多知识不懂,学1年,对我们帮助非常大,懂得很多生理上的基本知识。这位教师叫朱白吾,也是我们的班主任,课也讲得好,连男女生殖器官都讲,有点接近于现在人们提倡的性教育。他严肃地讲,同学们也严肃地听,决不在课后借此开玩笑。这也说明学校的风气很好。再如,在高三,数理化除去基本课以外,还设选科。这在中学也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很少很少。另外,用英文教材,从初中三年级就开始用英文教材。我们中学不是教会学校,但在初三时就用英文原版教材《立体几何》,高中数理化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英文版教材,这对于英语的巩固和提高好处极大。学校很重视实验,这在中学是应该的,但当时限于财力,不少中学是困难的,不仅要房子,更要有基本的设备,那就难了。我们开始在大楼里做的物理、化学实验,后来专门盖了一幢房子,前面是科学馆,和后面的礼堂连在一起,叫“树人堂”。中国有句古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时盖那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很不简单,很有点气魄。前面的科学馆是四层楼,除去物理、化学实验室,又增加了生物实验室。学校也重视图书馆。因为我很喜欢看课外的书,喜欢看中外小说,自己买没那么多钱,图书馆有,还有其他的书,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万有文库》丛书,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买来也很花钱,但学校有。

  我们的校长还很有些想法,1931年,他又办了土木工程科。一个普通中学办土木工程科,现在并不奇怪,类似职业高中的做法。但那时中学办土木工程科,恐怕是全国唯一的,而且教师也请得好,办得不错。现在我的家乡有个扬州工学院,机、电、土木都有,但办得最好的是土木工程系,因为它的老底子就是当年扬中的土木工程科。我的母校1935年还接受国立同济大学的委托,办了普通科德语班,毕业后可直升同济。1937年,又办了机电工程科。

  (注:这篇朱九思所作的《我很幸运》,收藏在《扬中往事》一书中,本报节选部分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