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次是国家公祭》连载第十四章:和平祭
【链接】第一章 创先祭
【链接】第二章 年年祭
【链接】第三章 烛光祭
【链接】第四章 清明祭
【链接】第五章 佛式祭
【链接】第六章 文艺拜祭
【链接】第七章 史学祭
【链接】第九章 扩馆祭
【链接】第十章 办展祭
【链接】第十二章 诉讼祭
【链接】第十三章 美国祭
第十四章 和平祭
参加旧金山圣玛丽诺教堂的和平祈祷仪式,是我一生中最为难忘的经历,影响和改变了我的办馆思路。之前,我一直在为南京大屠杀30万冤魂呐喊。之后,我反复思考,最终认为研究历史更多地是为了和平与发展。在我的建议下,南京每年一次祭奠遇难同胞集会增添了和平主题。
一、和平集会颂读《和平宣言》
2002年12月13日,南京市青年联合会主席许宏在集会上颂读首份南京城市《和平宣言》,悼念活动上除了领导讲话,首次出现市民的声音。和平宣言增加了和平文化传播和对现实世界和平问题高度关注的内容,体现了南京人民的和平理念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不断升华。
集会名称也增添了和平字眼:南京国际和平集会。此次悼念活动具有国际性,有来自大陆及港台代表,也有来自日、美、加等国友好人士及华侨华人等,日本人就有130多。这是个进步,许多友好人士现在可以和我们一起集会悼念,祈祷世界和平。在此之前,他们通常是在我们举行完集会后才能进场的。
2002年是新起点,从那一年起,南京“12. 13”纪念日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悼念”主题,已具有了追求人类和平、传播和平文化,南京悼念活动开始融入了普世价值。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韩国四三和平博物馆等国际上同类型场馆的馆长,也先后应邀参加南京12?13活动,南京国际和平集会具有了世界性意义。
二、为历史铸一口和平大钟
2003年12月12日,和平大钟在纪念馆落成。12月13日,在南京国际和平集会上,大钟被正式撞响。
为这段历史铸钟起步于1996年12月,在筹备悼念大屠杀同胞遇难60周年合肥史料展时,纪念馆与某公司商定制作60吨的“警世钟”,悬挂在馆内悼念广场。1997年,南京金陵古青铜艺术研究所正式制模,但因故铸钟搁浅。
2002年听说纪念馆又要铸钟,爱国侨胞成立“旅日华侨捐助南京和平大钟委员会”。
领头人、神户华侨总会名誉会长林同春几十年来为中国留学生、华侨社会及祖国捐赠近5亿日元。这位旅居东瀛近70年的老华侨,此次带头将第一笔款寄到南京。
齐康教授10多年来为纪念馆所有设计不收分文。钟架初始时设计成钟亭,后设计成一座名为“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80多岁的王钟泉人称南京“钟王”,老人余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为30多万遇难同胞塑造一口钟,因为王老父辈中就有被日军杀害的亲人。90多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听说此事,欣然题写“和平大钟”4字。
三、倡导普及和平学科
2001年前,中国高校没有把和平学当作一门学问,作为独立学科进行教学和研究。
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得知,和平学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如何获得持久和平的学科,是二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秩序而产生的新学科,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力推崇和支持,受到40多个西方国家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普遍关注。和平学包括和平理论、和平教育、和平实践,现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的、多层面的、多文化的,既是分析性的又是规范性的、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学科。
目前,和平学在发达国家已很盛行,但在中国还未被提及。纪念馆结合自身实践,率先在全国引进和平学学术概念,奠定了该项事业基础并全面开展学术建设与研究。2003年,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成立,是中国较早成立的和平学研究学术机构,后来挂靠在南京社科院,主要从事和平学的研究、教育和交流活动。从世界范围来看,南京开展和平学研究时间较晚,但从国内看,南京已率先进入这个领域。
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平学研究状况和国际学术动态,南京组织力量翻译出版国外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南京的学者还开始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和平学研究,我主编出版了《世界和平学概况》、《和平学概论》等一批和平学书籍。2003年和2004年,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与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共同举办了青年国际和平论坛。此后,论坛又多次召开。
四、建设南京和平城市
2004年,首届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日在南京举行,同时举办文化与城市性格高层论坛,我提交了论文《彰显历史文化与构建南京和平城市的思考》,提出要把和平提升到城市文化、特色和品牌予以重视,国际交往中把和平作为南京城市名片、符号和代码推广。
让和平成为南京城市建设的特色和主题,既彰显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又把南京融入了当今世界性主流和我国全新的战略布局之中;既挖掘和利用了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又体现了城市与时俱进精神。
新世纪,纪念馆围绕“历史+和平”双主题,在南京组织了一系列国际和平活动。如2002年举办中日韩三国首届“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5月邀请日本和平之舟部分成员来南京,与南京青年联合会、晓庄师范师生举办和平烛光晚会;8月,南京基督教青年联合会邀请部分日本青年来宁,举办第七次中日青年和平友好交流会;12月,首次在悼念仪式上增添“南京国际和平集会”内容,并组织烛光巡游和南京国际和平青年论坛。
连续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成立相应和平机构,如在南京新成立“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南京和平鸽艺术团”、“南京和乐团”,在南京市的社区和中学,创建一批“和平社区”及“和平学校”,2008年正式命名并挂牌了江东门社区、爱达社区等十社区为“和平社区”。
五、创办国际和平学校
纪念馆以普及南京大屠杀历史知识、对公众进行和平教育为已任。在纪念馆的组织与具体行动下,从2003年开始,和平教育开始进入南京的大学课堂、市民学堂,国内外著名的和平学专家在宁高校作了多场关于和平学的专题报告。还在中小学开展和平教育活动,有7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与。2007年9月,命名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等10所学校为南京和平教育学校。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省市有关部门短时间内推出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中学版、高中版)》。纪念馆方面以此为契机开办南京国际和平学校,加大普及南京大屠杀历史知识、宣扬和平力度。9月9日,学校正式开办,我兼任校长。
南京国际和平学校是为顺应时势设立的非营利性公益学校,先期进行的三期培训针对少年儿童、机关公职人员、海外侨领等不同人群,普及了历史知识,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接下来纪念馆将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与《和平学概论》为基础教材,从历史与和平的视角,对北京中关村中学、上海市西中学、香港九龙职业中学等100多所共建学校,以及来馆交流的外国学校师生开展培训。计划今年内举办10期,明年举办100期。
六、我对历史与和平的理解
什么是和平?现代人对和平的定义早已超越“没有战争就是和平”的狭义范围。和平包括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核武器的消除、南北贫富差别的缩小、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等等广泛内容。
和平已经递进为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和平学,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如何获得持久和平。从通过和平要解决的对象来看,狭义的和平要处理的是表面上看得到的“直接暴力”,广义的和平解决的是间接的、杀人不见血的“结构性暴力”。
和平包括两个方面:积极而言,是指自愿合作的个人、团体乃至国家为实现美好的社会目标,如一国为了追求建设与发展需要谋求实现国际、国内安宁的和平环境;消极而论,是指避免直接地施以精神及伦理的暴力。
和平又分为“内部和平”和“外部和平”,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国家以及国际体系五个层面。世界和平运动早期较重视国家之间的和平,后逐渐地向国际体系,以及社区和平层面扩展,现在则包括家庭和谐以及个人的心灵平和。因此,和平的生活不仅要构筑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对抗,同时也包括在社区和家庭中没有暴力。因此,和平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家庭则是和平的细胞。
和平属于大家,大家都应该做和平的传播者和推动力,不管是人种还是性别。倡导和平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特殊文化。每人都要认真想一想自己与和平的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家庭和平、为社区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原标题: 《第21次是国家公祭》连载第十四章:和平祭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