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昨刊发长篇通讯盛赞“扬州的获得感”

28.10.2015  16:07

  中国江苏网10月28日讯 昨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聚焦“十二五”·一线见闻》栏目,刊发题为《扬州的获得感——看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红利和福利》的长篇通讯。文章称,扬州这个有2500年建城史的古城对市民的凝聚力、对创新创业者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给百姓带来的红利和福利有新的增加,扬州人民正分享着城市发展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本报今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光明日报》记者袁祥郑晋鸣方莉秦浩

  9月29日上午,江苏省扬州市邗沟河与古运河交汇处,黄金坝闸前,“九闸同开、活水润城”工程启用,主城区内河湖全线贯通,呈现出一派清流奔涌、活水润城的水生态文明景象。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通过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和经济协调多赢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为了让扬州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更多的获得感,2013年7月,扬州市委进一步完善“宜居、宜游、宜创”的城市功能,推动“就业、创业、置业”的有机融合。这一战略构想,现已成为扬州这座城市的自觉实践,并展现出新的成果: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GDP1934亿元,增长10.2%,增幅列全省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9亿元,增长13%,增幅列全省第4位。

  扬州这个有2500年建城史的古城对市民的凝聚力、对创新创业者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给百姓带来的红利和福利有新的增加,扬州人民正分享着城市发展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生态之美

  诗画扬州的绿色福利

  “扬州是个好地方,绿化好环境好,生活在这里舒服!”王琪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9月28日,他一边驾驶出租车,一边向记者由衷夸赞家乡的生态之美。

  从开邗沟到凿运河,自古以来,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一部扬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兴的发展史。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反复强调,传承城市绿色基因、彰显“绿杨城郭”城市特色,大力推进“秀美扬州”建设。

  “治城先治水”,在前几年古运河综合整治、瘦西湖水环境治理等工程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这三年,扬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工程建设,此番“九闸同开、活水润城”工程,使大运河以西主城区90平方公里内总长140公里的35条河流实现了活水环绕,一举改变了部分河道水系断头、水质黑臭、遇大雨即涝等水生态难题,惠及百万市民。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著名诗人、文坛领袖王士祯如此诗赞其当年任官的扬州,“绿杨城郭”因此成为扬州的代名词。如今,“绿杨城郭”的生态理想已成为扬州人的自觉追求:从成为全国第一批拥有生态规划的城市之一,到为城市生态中心画“保护红线”,再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扬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获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众多荣誉成为扬州的城市名片,也成为扬州市民的生态福利。

  不久前,扬州印发了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南。今年该市规划了11个生态中心,开启新一轮“绿杨城郭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其中蜀冈中西峰生态修复工程10月份开工建设,将使扬州唐城遗址所在地蜀冈与瘦西湖景区融为一体,形成“瞻望东西、纵贯南北”的自然生态,造就“江淮安澜、碧水清流、人水和谐、诗画扬州”的美好生活。

  文化之美

  古城扬州的历史红利

  9月29日是扬州建城2500年纪念日,古邗沟畔,吴王夫差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9时许,红色幕布拉开,8.5米高的吴王夫差铜像呈现在市民面前。大老远赶来的市民张先生一脸兴奋地对记者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才有了今天的扬州。在这个广场,我们既能更好地了解城市悠久的历史,又能享用悠久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

  今年以来,扬州启动了吴王夫差、隋炀帝、史可法、阮元等八大文化广场建设,其中七个已经建成,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八大文化广场以扬州的历史文化名人和英雄人物为标志和灵魂,彰显先人、前人、贤人之故事和精神,直观地将扬州文化显出来、露出来,有效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享受。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位于史公祠东侧的史可法广场在城庆日前夕投入使用,新建的复式长廊和史可法血战城头、保卫扬州浮雕绵延近70米,深深地吸引着记者的目光。“史可法所代表的英雄主义精神是我们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精神。”一位梅岭中学学生对记者说,“我欣赏到的是人物浮雕的艺术之美,更感受到史可法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的壮美”。

  2500年的历史积淀,留给扬州人民丰厚的文化遗产和财富。2010年2月,扬州考古队揭开了宋夹城北门遗址的神秘面纱,沉睡了近800年的宋夹城拉开复建序幕。宋夹城完全按照文献记载的原貌复建,采用可逆转的钢架结构,不深挖,不破坏地下文物,建成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考古遗址公园。2013年,扬州投入2.5亿元,在宋夹城遗址公园基础上新建大型生态、遗址、休闲、健身综合公园,并免费开放。现在,每天清晨和傍晚在此跑步健身的市民超过万人,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这是历史给后世子孙的红利,也是政府为百姓提供的健康福利。”市民们纷纷在微信上点赞。

  文明之美

  现代扬州的幸福源泉

  9月24日11时37分,随着一阵轰鸣声,扬州首航韩国首尔的飞机起飞,从此,扬州架起通往世界的“空中桥梁”。

  国际航线的开通拉近了扬州人与世界的距离,而正在建设中的连淮扬镇高铁,则将扬州人多年来的“高铁梦”近在眼前。

  历史上,独特的交通枢纽位置造就了扬州“扬一益二”“富甲天下”的辉煌。当水运交通的优势逐渐丧失,今天的扬州如何让百姓享用现代交通文明?如何用现代交通支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组新数据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江海高速、江六高速已建成营运,江广高速扩容正加快建设,“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建设目标正成为现实;扬州泰州机场已开辟国内航线16条以及赴韩国、香港、台湾的航线;总长60公里、横贯城市东西的文昌路全线贯通,打通了扬州“一体两翼”(扬州为体,西连仪征、东连江都)发展的主动脉……一如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所说:现代化大扬州的城市格局已经形成,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正日益成为现实模样。

  9月26日,扬州市民中心正式向全体市民开放。市民中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政务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科技馆分布其中。作为城庆建设的第一大民生项目,彰显了“服务市民为中心”的现代文明理念和民本情怀。

  “进一扇门办所有事”,记者了解到,政务服务中心共设置窗口238个,进驻部门54个,可办理各类事项786个,预计年办理量将达到210万件。

  简政放权、宜居宜创,这是扬州着力打造的制度文明。扬州稻源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彬是深尝这种文明之美的创业者。这位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毕业的“海归金凤”在创业时,当地政府为他提供各项优惠政策,还提供了300万元启动资金、1500万元创业投资和1500万元贴息担保贷款。“说到底,还是家乡的创业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了我,成就了我!”王彬告诉记者,他的企业还吸引了清华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等高校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在他的示范和影响下,一批物联网和软件信息类企业在扬州落户生根。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扬州寻求新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扬州人民的不懈追求。